作者:楊貴三(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教授)
本書意欲展現臺灣地形之美,故以「福爾摩沙」為名。也因此,本書可從美學的角度來欣賞。
地形(landforms)乃地球表面各種起伏形態。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大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以及中地形的臺地均相當壯偉;小地形更多采多姿,如太魯閣峽谷、野柳的蕈岩女王頭、東北角南雅的海蝕柱霜淇淋岩,皆名聞遐邇,吸引很多遊客。
進而,我們也試著反思地景的意涵。我們似乎常在觀光大旗下,鎖定一些名山勝景、山巔危岩、清麗瀑潭,想辦法貼上標籤、製造賣點、說些故事,讓地景陷入一種類似「名牌」迷思。但在我們身邊,卻有一些平庸、不起眼的小丘、小河、斜坡,屬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場域,卻很少人去探討它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哪管它河道彎來彎去?
「自然」有其兩面性,它有純粹客觀的實體,亦是人類所賦予建構的知識。於是,重視人文精神的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提醒了我們,「若離開了我們人類,物的本質不過是影像與名辭罷了。」帶著這句話,我們儘可能地探討地形與其它自然、人文現象的關係,如地質、氣候、水文、交通、聚落、災害、工程等,藉以擴大地形知識的應用層面,具體來說像是順向坡、潛移與邊坡滑動、斷層與地震、活火山、舊河道的可能水患、臺地的乾旱特性、山崩與堰塞湖、扇階的土石流、海岸的離岸流、海嘯、地層下陷等。
順著前面所講的平庸地理,我們的初步想法是,腳下土地是我們生活起居、散步登山、通勤採買的所在,仰息與共。要認識它,就用常民眼睛的角度,這也才是貼近老百姓的觀點與生活,因「人」而產生意義。唯有熟悉它,才能支撐地景保育與旅遊。
我們深感於一般提及臺灣風土,大多著眼於人文、歷史、生態、物產等地上物,觸及土地者較少,而地學精神應是實地踏查、向大地求問。於是,我們混跡風土日常,著力於野地考察、人地關係的探索,從田野撿拾遺存的地理事實碎片。但地學牽涉極廣,常超越理性思考與感官經驗,只能一塊塊拼湊起來,再試著去分類、解釋、推測可能的答案。
本書的撰寫歷經約 5 年,先是以臺灣全志地形篇作為初稿,進行田野實察、增補、修改。我們也參考多種文獻,帶著地圖、羅盤、相機、空拍機等工具,以科學的態度到實地考察,除了核查前人研究的成果外,也有些新的發現。如今將其集結成本書,希望能究明各地形區地形的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更期望像是看見一座山,我們可由「看山是山」,提升到「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更高境界。又如我們生活周遭的地形,像中和高中的小丘、古新店溪的舊河道與河蝕崖、宜蘭的梅花湖、新竹光復路的斜坡、流過福壽山農場的古合歡溪等,知其所以然之後,也許有開闊眼界的驚喜,因此,本書也可作為知性之旅的參考。
從一開始,我們沒想到會有機會跑全臺灣考察地形、人地關係,更別談出書。隨著一處處踏查、一篇篇的刊登,這個可能性才漸漸浮現。但是,我們的心情卻像爬山,沒有因接近山頂而腳步輕盈。只有深深體會,每走一步、每寫一字,讓我們更加意識到臺灣地學的浩瀚。不得不承認,我們實在心力有限,但求盡力而為。
此番田野考察與撰稿,廣及全島、離島,考量寫就全臺灣的篇幅過大,我們以大甲溪、合歡群峰、立霧溪作為分冊的界線,分成上冊的北臺灣,下冊的南臺灣、東臺灣、離島。現在先完成的是上冊,希望此刻的你/妳會喜歡我們的作品。至於下冊,還有一段漫長的路。
總之,站在臺灣土地上,人人生來就該是個田野觀察者,混跡、閒晃,探查風土的平凡無奇。風土本有客觀性、科學性,我們也模仿人文式發問,是誰的風土?因為在每個人心裡,都有塊屬於自己的風土日常,把它集結起來,就能建構我們跟土地的真實關係。
茲引吾師石再添所作的詩—我故鄉—臺灣,讚美這曾稱為台員、東寧、蓬萊的「美麗島」。
遙瞻我故鄉、伊綺麗無疆;玉嶽雲騰嶺、太平浪蕩洋。
合歡山雪秀、立霧峽岩芳;君憶何年月、台員美遠揚。
遐思我故鄉、伊樂趣無疆;一線天尋艷、八仙洞蘊香。
珊瑚潭賞水、月世界觀光;君望何年月、東寧盡意翔。
深知我故鄉、伊富庶無疆;四海漁鹽域、千山林礦場。
良田收五穀、劣地放山羊;君悉何年月、蓬萊遍野糧。
眷懷我故鄉、伊壯毅無疆;冰蝕峰增峻、雨淋島益蒼。
颱風清沴穢、烈日化嚴霜;君促何年月、臺灣滿瑞祥。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作者:楊貴三、葉志杰
出版社:晨星
上市時間:2020 年 6 月 12 日
購書連結由此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