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尚儒(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將近二十年前從台大政治系畢業的我,當時從未想過將來會踏入地理學界,甚至負笈英國,在劍橋大學的學術殿堂探索人與空間的各種可能性、關連性、複雜性,鑽研城市發展、規劃與治理,並以四年時間取得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我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汲取多元而不斷創新的專業知識,也從基層開始歷練,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中累積城市規劃與公共建設的實務經驗,反覆思索城市未來應該是什麼樣貌,徜徉在地理學的無盡想像之中。
2012年很幸運可以獲得台灣劍橋獎學金的支持,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地理學博士,更幸運的是能夠在國際級大師Professor Ash Amin的指導下,完成”The Complexity of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Taiwan”的博士論文,我在廣泛參酌歐美後工業城市水岸更新的理論與實務成果後,決定跳脫傳統的典範城市主義(paradigmatic urbanism)框架,以亞洲工業城市(台灣高雄)為研究個案,深入檢視「城市轉型」與「空間治理」的動態變遷過程,探索全新觀點與分析途徑的可能。我也陸續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分享我在城市研究的新發現,例如,我從經濟結構、制度環境、政治文化、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土地使用等不同面向,具體解析「情感氛圍」(Affective Atmospheres)如何透過空間實踐的方式來操作並呈現特殊時空脈絡中不斷流動、堆疊、碰撞的情感,引領甚至支配公眾意見,達成政策或政治目標。另一方面,我也針對大型公共建設與預期效益進行相關研究,檢視鉅型工程計劃的決策、規劃、興建與實際營運過程,並提出「展演式規劃」 (Performative Planning)的發展趨勢,探討當代公共空間不斷變動的本質、型態與治理模式。
身兼政治工作者與地理學者的兩種身分,讓我能以跨界、跨領域、跨世代、跨同溫層的多元觀點省思城市規劃與治理的諸多議題,然而,我也曾經歷過學術與實務工作的拉扯與擺盪,試圖找到平衡的可能。記得當年論文口試通過後,正為留在歐洲從事學術工作還是回台灣政府部門而苦惱不已,我的指導教授Prof. Amin看出我的掙扎,一改平日針砭我論文的嚴厲口吻,語氣和緩卻又堅定的告訴我: 「劍橋大學這四年多的磨練,不只給了你獨立研究的專業,更重要的是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自信和能力!任何工作都好,只要你覺得可以讓世界更好的工作,就應該去做!」帶著老師的耳提面命,我回到了台灣,也經歷了許多人生的難得,有失去,也有獲得,但始終沒有忘記改變社會、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初衷。今年正式回到學術工作的崗位上,我也總是不由自主的跟學生反覆叮嚀,你們未來都是、或已經是能讓自己的城市、國家變得更好的人才,要把握每一個當下、每一次機會,盡情享受追求知識的快樂,讓自己能夠更堅強面對挑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