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任職於非地理學系的地理學家」系列專題
廖珮岑(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站小編)
「立正——敬禮——」帶著值星帶及警帽的實習幹部,領著全班面向教室正前方前來上課的老師發號施令。「肅坐——」隨著下一聲指令,全班整齊劃一地輕踏地面,「碰!」地一聲迴盪整間教室。
「我當時真的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因為我根本沒當過兵,到底要怎麼敬禮?還是……我應該要說平身什麼的嗎?」林貝珊回憶入職後,第一次在中央警察大學大學部上課時的心情,慌張的氛圍歷歷在目。
這是中央警察大學大學部的上課日常;但對於剛進入警察大學任教,且從來沒有接觸過軍警體系的林貝珊而言,卻是一發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震撼彈。

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副教授林貝珊
從地理學的好奇心到人文研究的實踐
從小跟著父母親在假日時抓蟬、釣魚、野餐,這些遊山玩水的記憶,讓林貝珊對親近這片土地產生美好的想像,加上國、高中地理成績優異,促使原本屬於文組的林貝珊立誓一定要推甄進入理組的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後簡稱為台大地理系)。
大學四年級那年,貓空纜車剛開始營運。她跟著台大地理系的黃宗儀老師以貓空纜車觀光衝擊為題,完成人生第一個學術研究。經過訪談,許多當地人表示僅有貓空纜車站周圍的居民受惠,但纜車帶來的商業發展卻也稀釋了貓空原本的茶文化。這次的研究讓林貝珊發現,一個社會議題不僅與環境有關,還有許多人的問題嵌入其中,從此開啟林貝珊對於環境議題人文研究的興趣。
碩士生涯剛開始,林貝珊在張長義老師的指導下,以花蓮縣銅門村的溪流保育為題,探討原住民部落自然資源治理的人地關係。念一年碩士後,越是深入了解,林貝珊越是發現這個議題可以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博士論文。因此,她直接申請跳級博士班。
研究轉捩點,從紅樹林保育看到災害韌性
2014年,取得地理博士學位的林貝珊在科技部的補助下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而研究區域位於泰國的克蘭島 (Koh Klang)。原本這是個聚焦在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及全球氣候變遷關係的研究,經過為期不短的田野調查,讓林貝珊察覺當地的故事並不單純。1970年代的泰國養蝦產業興起,為了建造人工養蝦池,將養殖蝦出口至世界各國,泰國沿海大量紅樹林遭到砍伐。2004年的南亞海嘯重創東南亞多個地區,也衝擊到泰國西南邊的多個沿海村落,克蘭島便是其中一個。
南亞海嘯後,人們開始意識到紅樹林生態系的重要性。紅樹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多元,不僅能減少海岸侵蝕、淨化水質,亦能達到固碳及減緩氣候暖化的效果。為了回復海岸生態系,在泰國政府及國際NGO組織推行協助下,克蘭島的居民開始參與紅樹林的復育工作。「他們復育的方式不是一棵一棵種,而是他們去整理疏通那個地方的水文系統,讓這些原本還存在的紅樹林自然地去復育,所以用的時間很長,但是效果卻比較好。」林貝珊說。
克蘭島的居民從南亞海嘯後的紅樹林復育過程中學到,健全的生態系統跟地方社會緊緊相依。紅樹林復育後,紅樹林溼地區域間的生物種類及數量增加,溼地區域以外的沿岸地區亦然。隨著整體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上升,當地居民可以捕抓的魚蝦蟹數量隨之增加,生計自然有著落。在此同時,生態旅遊產業自然也就興盛起來。
「我們現在談到災害的時候,強調的是『韌性』,就是讓這個地方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災害風險。比如說地方生計來源多元,就不會說災害衝擊到主要生計,居民就活不下去,因為他們可以有很多選擇。而人與人的關係緊密,也是一種韌性。」泰國克蘭島的案例,讓林貝珊看到災害韌性的各種樣貌,也讓她理解到災害及環境變遷與地方治理息息相關。
恰逢此時,中央警察大學在時任內政部長李鴻源博士的推動下,於2014年新設立的防災研究所正在招聘老師。「我覺得這是個turning point (轉捩點),我想去一個可以讓我發揮專長的地方。」林貝珊決定把握機會去應徵。「我當時想,我沒有一定要去地理系,我想去個不一樣的地方,這樣我可能就會有我的獨特性。」林貝珊露出驕傲的笑容。

中央警察大學校門口
那些地理系學不到的事,實務經驗與學術理論的碰撞
中央警察大學的大學部學生畢業後,通過國家考試的洗禮,才能擔任基層警官。而林貝珊所在的防災研究所,因為是獨立的所,沒有大學部,因此學生通常來自同為中央警察大學的消防學系畢業生,有些則是其他通過國家考試後的基層消防人員。會再進入防災研究所就讀的學生,都是已經在消防公務體系中打滾多年,有豐富的社會歷練,帶職帶薪進入研究所充實自我兩年。
「我進來警察大學任教後,我學到啊,原來『災害管理』分為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重建。整備就是整頓裝備設備、準備應對災害,很酷的字吧!」林貝珊睜大眼睛,流露出習得新知後的興奮神情。
這些在公務單位打滾多年的前線消防人員或基層警官,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必須迅速去現場展開救援行動,因此整個防救災體系的關注焦點集中在災害管理四階段中的「整備」和「應變」。「比如說,你必須知道,當土石流發生時,我要怎麼救到你;淹水時我得趕快去哪裡布設抽水設備;維冠大樓倒下時到底要怎麼搶救才可以救出更多人啊。這個就叫做『應變』!」林貝珊解釋道。
回顧林貝珊過往的研究,從早期在地理系的貓空在地觀光識覺研究及花蓮原住民部落的自然資源治理,博士後時期對紅樹林生態系及災害韌性的探究,直到進入警察大學任教後,指導學生以在地知識應用於降低災害風險,或是從社會韌性觀點探討莫拉克風災後的部落重建等研究,可以看出研究面向從早期的學術理論慢慢朝向回應實務的討論。
「有些我們做研究的人覺得已經很實務的東西,對政策或公務體系來說,都還是太學術了。你必須讓第一線公務人員有辦法操作和理解,這些非常detail的東西,才能真正被運用在政策和實務上。」林貝珊也不諱言,面對重視實務面的教學體系,她現在依然在努力調適自己的教學及研究方向。即使如此,林貝珊仍然有她的堅持:「我覺得必須兼顧啦,要用學理支撐這些實務建議。」

林貝珊研究室內書櫃一角
地方關懷的潛移默化,將田野實作融入課程
除了災害學、災害管理與韌性、環境規劃與災害管理等課程外,林貝珊也在防災研究所開設政治生態學及質性研究等課程。提及政治生態學這門課,林貝珊露出尷尬的笑容表示:「其實剛開始開這門課時,他們(學校)想說是不是應該放在通識課程裡面啊?因為字面上來看,『政治』就會想到選舉,『生態學』就會想到動物調查,這好像什麼都含括在裡面啊。」林貝珊很用心設計這門課,認為災害議題非常適合用政治生態學的角度來思考,「災害議題常常牽涉非常多角色,每個角色關心的點都不同,在不同的時間過程中怎麼角力,這很多都是政治經濟介入其中的結果。」
而林貝珊所設計的課程,最大的特色便是會帶領學生進行田野調查,透過實際踏查及訪談,讓學生親自與當地居民接觸,嘗試理解不同地方、不同人與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警大體系及公部門背景的學生非常重視指令,並且很自然地會用政府的角度執行與思考。「在地理系,你會覺得出野外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警大幾乎不會有這種活動。但我想讓學生可以察覺到一些地方柔性的事情,而不是只有那麼硬梆梆的思考方式。」林貝珊回應設計課程時的初衷。
按照一般行政程序,在豪大雨發生時,地方管理單位就會執行上級指令,前去土石流潛勢區疏散居民,然而時常面臨居民不願離家避難,或疏散過後沒多久便自行返回的情況。此外,台灣近幾年流行露營活動,逐漸有許多地方開發成露營區供民眾假日使用,但是這些露營區多位於山區,環境敏感高的土石流災害潛勢區域。為了讓學生理解一個地區的地方脈絡及災害治理之間的關係,三年前(2017年),林貝珊帶著一群研究所一年級的學生拜訪位於土石流潛勢區附近的社區。學生們在事前蒐集土石流災害潛勢區的科學數據、官方資料和保全戶 (即災害危害高風險居民)等相關文獻,帶去現場與居民互動。「當時學生問其中一個居民這個地方風險最高的是什麼災害?其實這題答案大家都預期應該要是土石流嘛。」林貝珊先是輕笑一聲,接著說:「路燈。居民的答案是路燈!」
三年後的今天(2020年),林貝珊打開臉書,看到一則貼文的附圖是金門某消防隊外面的一排路燈,修好前和修好後的明暗比較圖。文章作者表明:今天分隊出入口路燈改善了,不禁讓我想起研究所到象鼻部落田野調查的過程。……其實路燈是個很基本的問題,比起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寫了什麼,更可以說是居民真正關注的問題,當然,以政府單位的角度來說,這也可以把它列入基礎設施的一環,但決策者或許不會,或不優先列入考量,漸漸地,大家也就接受現狀,不自覺承擔風險。而文章的作者是三年前參加那場田野課程的其中一位學生,如今在金門擔任消防隊分隊長。
「他會有這個感動,我覺得他就是從那次的田野經驗,抓到了某些感觸,這些其實就夠了!」意外發現已經畢業的學生,仍然記得自己設計的田野課程帶來的震撼,讓林貝珊顯露出欣慰的神情。
面對許多比自己年紀大的學生,林貝珊總是以亦師亦友的態度進行指導。即使這些學生從前沒有學術的訓練,她仍然秉持一般大學對研究生的學術訓練模式督促學生。「我覺得他們有能力進來,也願意花時間來學一個跟他們工作不同的事物,我就應該要好好教他們,降低標準的話,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而且我相信他們可以做到。」
林貝珊的學生即使在畢業之後回去工作,還是有很多學生會主動參加論文競賽及投稿期刊論文,也有許多學生在論文競賽中得獎。「這些都是正向的鼓勵啊,表示我們學生的學術品質很好。」林貝珊的驕傲不僅是對學生與自己,同時也透露出她對整個防救災體系的新希望。
地理學提供的舞台,給在地理系就讀的各位
地理學門中著重討論人如何與環境共存,使環境成為資源而不致成為危害人類的災害;而台灣防救災公務單位在處理災害議題時,則是以如何「管理」災害的防治角度出發。而林貝珊希望能將地理學中看待災害的更全貌的視角,透過教育交給她的學生們,讓學生們能在畢業後於防災實務上產生影響力,進而改變公部門及整個大環境對於災害的想法。
「地理系的訓練給了我面對環境議題的人文素養,讓我能在不同領域裡好好的發揮。」回顧自己一路從地理學中的學習,一直到今日在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擔任教職,林貝珊認為地理系提供兼具人文與自然觀點的刺激,帶給未來無限可能,「所以我想還是要看每個人如何把握這些刺激,有沒有在對的時間被發揮,其實就是所謂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概念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