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專題演講(三):Green Space and Urban Liveability: Design with Nature (Revisited) and How Geography Can Help
2020年11月15日於台師大誠101教室
陳盈璇、黃聲衡(台大地理系學生)
Kimberley N. Irvine 教授目前任職於泰國的法政大學( Thammasat University),鑽研城市發展與永續議題已有很長的時間,本次專題演講很榮幸邀請到Kimberley教授與我們分享過去的研究成果與心得,以實際的案例帶領我們理解城市永續發展如何可能,以及地理學家如何透過對水圈、生態服務系統的認識,在建構永續城市上提供特殊的視角。
近來,許多都市都會以增加綠地面積作為發展的目標之一,其實將綠地融合於都市景觀並非新的概念,其優點也早早就為大眾所認知,過去有許多規劃者力求將綠地融合於都市景觀中,如霍德華(Ebenezer Howard)花園城市的概念、奧姆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的都市公園設計等等。
今日除了增加綠地及更加注重綠地與都市的融合互動,讓民眾親近自然外,綠地與都市逕流品質(urban runoff quality)的關聯以及對健康的潛在影響更被重視,例如:經過遙測分析,泰國的恰圖恰公園(Chatuchak Park)與倫披尼公園( Lumphini Park)成功的降低周遭溫度,是利用綠地減輕都市熱島效應的最佳實例。
除了以景觀、微氣候的觀點認識都市內的綠地外,Kimberley教授認為水圈、生態服務系統以及智慧城市等三大概念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城市與綠地間的關係。
「水資源敏感」(WSUD) 的都市設計
隨著氣候變遷下的災變越加頻繁,都市中的綠地規劃也與水圈與水資源管理密不可分。水資源敏感的都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 是近來都市規劃時重要的設計方法。秉持著與水共生的概念,讓水在都市中的流動循環接近未開發前的自然狀態,對都市的儲水與逕流品質都有幫助,常見的設計如草溝、人造濕地及透水性路面等等。
教授介紹了泰國一些採用WSUD概念的規劃案例,就像Navanakorn地區。Navanakorn位於曼谷以北約55公里,是一個大型都市規劃區,內有工業、住宅與商業用地,法政大學亦有設校區於此。由於地處平原,鄰近泰國主要河流昭柏耶河,故時常有河水氾濫的風險。為了應對挑戰,Navanakorn就採用「迴避、適應、防禦」(Retreat, Adapt and Defend)三大概念,涉及工程、經濟、政治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在實際規劃上,當地政府並不將市區直接設在河邊,而是設在遠離河岸數公里的地方。再向河邊農民賠償,換取廣闊的河邊農地變為河水氾濫的緩衝區,降低洪水對市區的影響,是為「退縮」。市區內亦建有水陸兩棲房屋,洪水來時能夠隨水流浮沉,為之「適應」洪水,減低災害損失。在「防禦」方面,政府則針對河流進行防汛工程,例如增加支流與疏洪道的暢通性,以增加排洪能力、加建防洪牆等。
不過,Kimberley教授提醒應用各種設計方法前,地理學家應敏銳的觀察驅動城市中水循環的各種因子,並細緻的理解水與人類、生物間的關係,才能做出最適宜的決策與完善的治理;此外,水與社會中的權力運作、資本聚集等等也十分有關聯,可作為理解城市的視角之一。
地理學如何建構永續城市?
從Kimberley教授的分享中,我們看見自然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妥善地將綠地與水圈等因素融入城市規劃的考慮當中,可以帶來眾多好處,能夠提高城市的宜居度,也能使城市在應對大自然的挑戰時更有韌性。要建設一個永續發展的城市,需要投入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技術,例如工程學、經濟學、生態學、景觀設計等,而地理學作為一個高度跨領域的學科,就能夠以宏觀、整體的角度,將各個學科的理論整合,組成整體的計劃。故此,地理學在永續發展中的定位非常關鍵,提供著宏觀的視角。

Kimberley N. Irvine 教授預錄演講 (陳盈璇、黃聲衡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