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師地理(高中地理科教師,巫師地理版主)
教學現場的觀察
個人在學校任教將近五年的時光,從求學時代到師培訓練,走入高中教學現場,歷經了 88 課綱、95 課綱、99 課綱,到現在的 108 課綱。地理教育已經很早就在做「素養導向」,理解不同尺度下,從聚落、社會到國際間的地理現象,如何透過圖表及文章中找出因果關係與人地互動,已經盡量捨去很多枝微末節的知識點,盡量地拋出ㄧ些問題,思考為什麼,為什麼人口會是這樣的遷移,為什麼產業會是這樣的分工,為什麼資源財富不均等,理論內容與實例議題的對照討論。然而,學生在學習地理的方法,有可能是死記,沒有好的學習策略的話,不容易建立起空間概念,老師需要協助學生建立鷹架,從基礎知識,到判斷地圖等相關圖表,找出ㄧ些可以討論的議題,也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才有比較好的成果。

巫師地理教學現場板書。現在的高中生都吃什麼長大,怎麼會學到這些…
大考趨勢影響了教學走向
這幾年的學測社會科考題,文字量增加了許多,圖表資料的判斷也變得更加重要,相較於以前,出現社會科整合的題組變多了,可能是兩個科目的跨科:「史地」、「地公」、「史公」。也出現了「史地公」整合題組。學生在準備的方向就需要將社會科課程有相關的單元,要試著統整,學習策略要能夠消化與分析相關議題,從不同視角如何解釋與看待,比如說:「史地」都可以談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三角貿易、伊斯蘭世界、瓜分非洲、臺灣的經濟發展。「地公」都可以談國際組織、地緣政治、中美貿易戰。「史地公」都可以談更大的尺度,像是中國近代發展、兩岸的關係與局勢,甚至當前世界局勢的議題探討,如疾病擴散、全球化、國家發展興衰、人類文明等。這些的單元散布在不同年級、不同冊別,學生在相關的議題,可以透過歷史老師、地理老師、公民老師,在講解這個相關議題的視角,著重的面相有所不同,學生不容易可以在高一高二期間就可以統整,通常要等到高三回頭做複習動作的時候比較好統整。
這樣的考題趨勢,變成教學現場的老師,需要備課更多相關學科知識,像是地理老師可能需要再多閱讀ㄧ些歷史、公民的教材資料,納入地理課程的補充與延伸資料,也就是說,社會科三科的教學劃分不再像是過去那麼的明確,三科的老師都變成更加是「社會科老師」,不僅止於原本自有的學科知識,也需要終身閱讀學習,若行有餘力,可以瀏覽同樣是新課綱的其他教材(歷史、公民),但地理學本身就是個融合自然與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本來就在跨領域,課堂上談到天氣觀測及氣候變遷,也可以去參考地球科學的論述,像是鋒面系統、颱風結構、行星風系、洋流運作、全球暖化以及天然災害等,地理老師可以的話需要各方面做參考,與其他學科做對話,授課不論是社會組還是自然組,來上這堂地理課,反而得到更多元的視角與補充。但是地理老師變得會很疲憊,大量的閱讀並且引導學生做統整,這裡只是個參考建議。

巫師地理教學現場板書(巫師地理提供)
社會科必修時數的衝擊與轉機
就地理而言,與歷史、公民在必修時數少了 2 節,原本四冊的教材縮編成三冊,老師在使用 108 課綱面臨到重新設計教學活動,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之內,章節內容是濃縮的,給予學生有充足的視野,也可以探究與討論。由於目前新課綱走過近一年,我與許多老師前輩都也在邊走邊調整中。高一課綱的地形學內容變成地形系統,在過往講解冰河地形,時常會花比較多的時間解說冰河從上游到下游各個不同的構造,像是河流地形的河階形成、山麓沖積扇及三角洲,也會解說比較久。在目前的新課綱編排下,著重在大的概念與方向,讓學生得以理解這些地形景觀的作用力,以及人類活動的關聯性。第二冊的產業單元變成產業系統,不像過往詳述農業、製造業、零售業、高科技產業,而是以生產流程及個案探討的脈絡,解釋這些在經濟活動上的生產空間,老師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帶領學生從生活當中發現地理學,這教學過程要捨去過往花費比較多時間在解釋專有名詞上,現在則是讓同學透過討論與閱讀的方式,體會生活經驗當中,所接觸的產品,不論在實體空間還是網路平台上,這些產品的生產空間與流動。需要老師重新的備課與發想,經歷哪些可以延伸發揮的,哪些可以捨去不談的,一個陣痛。
高二的地理課綱,是個很大的變革,過往在第三冊的東北亞,以及第四冊的臺灣、中國,都濃縮成東亞文化圈的概念,放入在第二冊最後期末範圍,學生在國中階段談過的知識,到了高中不重複談,但是需要老師重新再溫習,並且建立一個更宏觀的尺度:東亞,從東亞來談論這些國家的發展與差異,再融入當前的國際局勢議題,這是個不容易的教學過程。以往臺灣、中國的單元就佔據了第四冊有兩次段考的份量,可以談到區域發展差異、人口結構變遷與城市特色、族群文化與歷史脈絡等,現在變成要以大的方向,來看東亞國家的整體概況。不過,老師也可以想成學生在必修課程至少會什麼就好,以前的「臺灣地理」、「中國地理」,甚至「日韓文化」,變成是老師可以在選修課重新安排,開設「東亞學」。地理在新課綱的第三冊(高二),變成是背景與文化相近的區域做探討與比較,特別是東南亞、南亞的擇一教授,中南美、非洲的擇一教授。個人認為教學現場仍會猶豫說是否全部都教授,還是說一部分留給學生閱讀,也許是老師可以視學生情況做安排,像是社會組的堂數比較多,可以都教,自然組則是挑選老師認為重要的或學生感興趣的(彈性)。
由於課綱牽涉到命題,在課程濃縮的狀況之下,課本介紹的知識內容是個讀本,是個引介,重點變成是如何將這些素材來詮釋地理學名詞,像是:「商業性農業」、「首要型都市」、「殖民地式經濟」等。老師藉由課本內的教學活動,可以帶領學生分組討論或個人書寫這些區域的議題。也就是說,老師可以試著將原本的知識量做篩選,順著課本與課綱的精神,留下重要的大概念,在必修課程當中,談得更深入詳細,並延伸學生探究活動,ㄧ些知識內容變成是可以開設選修課程的素材,讓有興趣了解更多的地理內涵的學生,可以來選修課,比如說:「東南亞飲食文化」、「東南亞的歷史與觀光節慶」、「歐洲的政治與經濟」、「非洲國家的問題與挑戰」等,或是鄉土地理:「家鄉的歷史地理學」、「家鄉的觀光與導覽」等,再結合地理資訊的應用。個人一點淺見。
教師的負荷與期許
在目前新課綱施行一年的狀況下,伴隨著課程計畫擬定、必修課程調整、選修課程的安排,還有大考趨勢的變動,教學現場很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許多共備社群與研習活動,老師們也是戰戰兢兢的,都是希望可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不落人後,給予學生一定的教學品質。然而,變革幅度在社會科,不論是歷史、地理與公民,都是歷經許多的折衝,產生目前使用的教科書,需要各方面的對話與構通,除了教師成長外,學校端與家長端可以雙向了解當前教育趨勢,給予臺灣學生一個更好的素養能力。
社會科的內涵可以呼應與剖析當前的國際局勢,國際社會變動瞬息萬變,比如說: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澳洲大火、武漢肺炎、OPEC石油市場、供應鏈轉移、人權自由等諸多議題,期許老師在新課綱的走向,可以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國內外時事脈動的整合,得以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大事,與社會科哪一些概念是相通的。需要老師在平時閱讀不管是書商提供的時事刊物,還是媒體平台的資訊,這些都可以做為課程的引起動機、學習探究活動,甚至是段考命題。整體而言,老師的負荷變沉重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課務繁忙的狀況,老師需要更上時代趨勢,學生也更需要在各科目當中,找個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能夠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正面回饋,往往是老師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