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專題演講(四):How to realize Sustainable Society? -Best Available System for Waste Management, Recycling, and Energy fields (2020年11月15日於台師大誠101教室)
陳盈璇、黃聲衡(台大地理系學生)
小野田(Hiroshi Onoda)教授目前任職於早稻田大學,就學時期主要鑽研機械工程,之後則跨足能源系統、環境系統與環境工程等等,對於環境影響評估、生命週期評估頗有研究,在廢棄物處理上更有許多心得。本次年會很榮幸邀請到小野田教授與我們分享過去的研究經驗與心得,透過自身在日本的研究及過去接觸的東南亞案例,帶領我們理解永續城市的建構,為臺灣永續發展領域提供新的見解。
智慧城市是什麼?
小野田教授指出,智慧城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術語。隨著通訊科技與電子技術的發展,服務傳遞的速度與網絡都比過去更加快速而暢行無阻;在技術的輔助下,更快速、精確、有效的提供服務,就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近來,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日本與海外都十分盛行,這不僅為接受服務者帶來便利,對於商業發展也很有幫助。當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各國發展得越來越成熟,近年來也有許多將技術運用於資源與社會治理的例子,如儲水用水的管理、垃圾丟棄系統的建置、建築照明的規劃上等等。
從BAT到BAS
當今,除了讓城市「更智慧」,如何讓城市永續發展也是各國政府面對發展時不得不謹慎以對的課題。小野田教授提及,過去工程界在談治理時,多會致力於發展 BAT(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簡稱為BAT),全名為「經濟可行之最佳現有處理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economically achievable, BATEA)。在治理時,BAT技術會考量成本、技術發展的可行性,並致力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在經濟面可行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然而,教授認為在災害更加頻繁、世界各地的交流與互動更加密切的今日,人的因素與治理的手法在追求永續發展時也應當被重視,因此應以建立 BAS (best available system, 簡稱為BAS) 為新的目標。
教授指出,在BAS的概念下,智慧城市不止要善用ICT(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管理,更要注重能源效益;除了硬體設備的更新外,也應該將綠色的概念實際帶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位於福岡縣北九州市八幡東區的「綠色聚落」 (Green Village)便是很好的例子。由於鄰近的工業區平時會產生大量氫氣副產品,綠色聚落設立了一座廠房,將氫氣轉化為天然氣,供應區內建築物使用;此外,區內許多建築亦廣泛設置太陽能板,能自行生產電力,減低碳排放。透過綠色能源的使用及概念的提倡,無論是在當中生活、工作的市民,或是到此遊覽的旅客,都能夠透過親身感受綠色、智慧建設,來培養環保意識,是該市最佳的環境教育場所。藉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見科技不只是讓生活更便利,也讓能源循環成為可能,在永續發展概念的蓬勃下,各個城市在發展時更重要的是讓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有感,讓改變延續。
科技與新世代之挑戰
面對環境挑戰時,智慧城市的概念不僅代表著科技與技術將與空間規劃緊密相關,也代表著更密切的互動系統,其帶來的優勢對於社會治理也十分重要。
在小野田教授於日本的研究中,運用科技與治理技術促進可再利用之資源的運用,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等等已成為趨勢。除了運用科技實踐永續發展,日本也有許多地方開始嘗試結合科技應對嚴峻的高齡化課題,例如運用ICT讓資訊傳遞更容易、更迅速,讓年長者的生活更加容易、安全,也更容易精準的提供醫療輔助。
從小野田教授的分享中,我們看見科技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在環境變遷議題越來越嚴峻的今日,也為城市治理帶來新契機,永續發展也不再只是口號。而除了硬體建設上的更新,小野田教授也鼓勵我們在思考永續議題時將人的因素納入思考,並以整體觀之,更彈性而全面的面對永續發展議題,讓城市不僅智慧,也更有韌性面對各種環境與社會的挑戰。

郭乃文老師在線上演講開始前簡短介紹小野田教授。(圖片來源:臺師大地理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