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圓桌論壇(五)地形演育研究之未來發展暨中華民國地質學會地形學研究會 (2020年11月15日於台師大誠101教室)

紀懷超(台大地理系學生)

過去地形學論壇往往被放到地質學的研討會當中,比較沒有機會能夠獨立主持。而此次地質學會特別藉由地理學年會,邀請國內各大學者一同專就地形學的最新發展,機會十分難得。除了探討近年來國際上重要的研究議題,也匯集各大學地形學教學的先驅,發表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工作上遇到的挑戰,以及對臺灣當前教學現況的看法。本次的主持人為臺大地理系的莊昀叡助理教授,與談人共有7位,當中研究員有臺大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楊啟見、台大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陳嘉俞、高師大教學發展中心副研究員任家弘,教授方面則有臺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臺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沈淑敏、高師大地理系教授何立德、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陳毅青。

 

地形學發展現況與教育現場

近年來地形學的發展方向,大多傾向探討板塊運動、氣候、生物活動等各個系統間的作用與地形演育的關係。開場的陳嘉俞博士表示,這些研究當中特別引起關注的是河川營力,例如侵蝕速率與抬升作用的探討。研究方法上也多以各種數值模型去模擬地形演育,有深厚的計量基礎。接著,話題轉到地形學教學現場的甘苦談。地形學傳統上一直屬於自然地理的研究領域,但地理學的學科分支眾多,且各大學每年招收到的學生皆以社會組背景佔多數,地形學的教學工作勢必得與傳統理工科目有所差異,也面臨一些挑戰。

臺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發表對地形學教育的看法(作者提供)

臺大的林俊全老師表示,以臺大的情況來說,近年來每年都有約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社會組背景,願意投入自然地理的並不多,每屆選擇往地形學研究發展的學生甚至只有一兩位。他認為地形學在地理人才的培育上是個不可或缺的領域,需要有紮實的訓練。因此他認為臺大的課程架構應該如同往年的規劃,學生在大一時先修完普通地質學後,再學習地形學,比較不會有先備知識不夠的問題。而他也提到臺灣學界自從王鑫老師於1988年所編寫的地形學教科書之後,就再也沒有地形學教科書問世。作為把長遠歲月都投入地形學研究的他,目前也正籌備出版新的教科書,希望讓未來的教學工作更加精進。

臺師大的沈淑敏老師則認為,現在地理系學生來源背景的異質性越來越高,尤其在兩年後,108課綱制度下的高中生也即將進入大學,他們受教育的背景更是與過去的學生完全不同。因此老師的教學勢必得隨著時代改變,比起灌輸高深的數理理論給學生,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有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他也分享自己過去在高中時也是文組背景,雖然地形學需要許多物理化學的知識,但身為研究地形學的他,也是直到研究所才知道什麼是一次微分。台灣的教育把文科與理科分得很開,兩者的邊界很明顯且所受訓練完全不同,但地理系的訓練正是要整合兩者。同樣的,地形學也能夠用各種不同的觀點去研究,而非侷限在這些數理的取向。

臺師大地理系沈淑敏副教授談教學經驗(臺師大地理系提供)

 

國外地形學教學脈絡與未來臺灣的優勢

地形學是培養地理專業過程中重要且基礎的一環,而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有賴於有組織、有脈絡的教學。特別是在教材的選擇上,能否符合教學需求且讓學生適當吸收,也可能是成敗的關鍵。楊啟見博士透過介紹美國各大名校地形學的課程大綱,以及採用的教科書,帶大家瞭解國外的教學脈絡。他表示學校採用的教科書,多半偏重於地球物理的基礎知識,也要求須先修微分方程、地質學等課程,再一路進入到構造地形、冰河、石灰岩等主題。由於較偏重於數理的基礎,因此大多是地質系的用書,而非地理系。因此在場的其他老師也紛紛坦言,這樣的教科書並不適合直接挪用到國內地理系的教學,否則只會加高非理工背景的學生接觸地形學的門檻。

數理能力是否關係到從事地形學研究?高師大的何立德老師認為,認識地形學並不是只能靠數學。研究的方法有千百種,即使是真的有需要數學基礎的研究工作,也能透過跨領域合作的方式,與其他機構協同處理,克服原本自己不擅長的部分,而不至於造成阻礙。而高師大的任家弘研究員同樣認為,數學能力早已不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分,透過電腦的輔助,許多工作早已不必由人親自操作。而地形學更是地理學當中最早進入量化革命、利用大數據研究趨勢的領域,早期使用電腦軟體或許還要有程式基礎,現在許多領域早有套裝軟體可用,數理基礎並非必要。

彰師大的陳毅青老師則表示,早期在讀國外學者的研究論文時,感覺就好像神仙打架,各種高深的用語與極複雜的研究架構,讓人看了眼花撩亂。相較之下,台灣的優勢在於能夠做好各種小尺度的研究,例如透過本土的認識,深入研究特定集水區範圍,把研究做到最好。

會後所有與談人合影(作者提供)

結語與未來展望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看似涇渭分明,在學術上各有所屬的研究方法,彼此的學科培訓似乎也屬於兩套不同的系統。但從地形學教育的需求來看,追求彈性、不採固定脈絡來設計教案似乎已是大方向,不再是過去強調數理能力的傳統理工思維。

地形學可以是一門高度專業的學門,專精於土壤、水文、岩石的交互作用,也可以是環境科學的知識基礎,提供其他學門的先備知識。而地形學作為地理學的基礎科目,似乎也反映著地理學本身就有其包容性,可容納各式各樣的領域在這個框架下發展。對於每個學習地理的學生而言,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發展的位置是重要的。也因此教學上力求彈性、讓各種背景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吸收,也成為未來教學工作的一大努力方向。此次在各位與談人的共識中畫下句點。期盼下次的研討會,能夠有更多的觀點被提出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