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寫作工作坊(一)與主編有約:人文地理學術寫作 (2020年11月14日於台師大誠102教室)
陳盈璇、張淯翔 (台大地理系學生)
「寫作工作坊」是本次地理學年會新增的單元。過去,學術研討會以論文發表為核心,本次年會嘗試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參與者一步步認識學術寫作與投稿的技巧。本次的工作坊分為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人文地理兩場次進行。
無論是追求學術成就、或是為了研究發聲,許多學生都存有投稿文章的需求。對許多作者而言,文章從投稿至刊登往往是個漫長的過程,若能謹慎選擇適當的期刊、熟悉投稿流程,甚至學習審稿期間修改文章、回覆的小技巧,必定能夠大大幫助投稿人。本次人文地理學術寫作工作坊由三位期刊主編進行對談,與談人有《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主編洪伯邑、《地理學報》主編莊振義、《人社東華》主編林潤華。三位主編先簡介各自刊物,再以主編的視角為聽眾解答學術寫作投稿時常見的十個問題。

與三位主編有約(陳奕儒提供)
期刊簡介
台大地理系莊振義副教授介紹:《地理學報》原為台大地理系的研究集刊,後收錄內容漸廣,對匿名審稿機制的嚴謹性十分有信心,目前已被列入TSSCI核心期刊。學報收錄內容多為研究論文與書評,只要是跟人與環境相關的著述都會列入考量,但近年過半的文章皆屬人文地理領域。

莊振義主編簡介《地理學報》(作者自行拍攝)
許多投稿者會注意期刊有沒有入列知名的索引(Index,I)作為投稿的選擇依據,如 SSCI、TSSCI等。(註1)但是台大地理系洪伯邑副教授則表示,目前《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嘗試突破傳統期刊的經營模式,希望在延續學術論文的刊登時不以拚「I」的定位為主,同時鼓勵碩博士、博士後等研究人員投稿,在維持外審程序的前提下,嘗試讓會刊成為發表刊登更多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的期刊。另外,也期望提升文章的公共性,經營網路版會刊,以親民的語言介紹學術議題,拉近地理知識與大眾的距離。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林潤華副教授則說明,《人社東華》偏向「通訊」(newsletter)的形式,屬於學術互動的平台。有些學生的初步研究內容尚未具有刊登至同儕審查期刊的完整性,但仍存有分享的需求,人社東華便提供了學生試筆的機會。
人文地理投稿大哉問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
首先,大多數投稿者最困擾的問題是不知道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投稿的期刊。針對這個提問,洪伯邑主編認為,期刊所列的「scope」(範圍)是關鍵。Scope 反映了期刊的品牌定位,若現有的文章與期刊的 scope 不合,就必須做出調整。洪伯邑主編舉自身的越南台茶研究為例,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的 scope 要求文章具有政策關聯性(policy relevancy),故投稿文章不只是個案研究或理論分析,更要有政策上的討論。(註2)
林潤華主編則認為,藉由整理文獻回顧的出處,對於挑選適合投稿的期刊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也就是利用閱讀的「嗅覺」,發現未來該期刊選文可能的趨勢。一般而言,中文期刊的範圍較廣,作者可對自身的研究有信心,嘗試設想「未來會被關注」的議題。
由於期刊主編常邀請背景相近的學者進入編輯群,莊振義主編認為觀察編輯群的組成有助於選擇期刊。此外,著名期刊可能會推出特刊(special issue),具有相關議題背景的文章則有更大的機會被刊登,博士後、博士生可藉此將文章投稿至高水準的期刊。
臺灣案例比較不容易被國際期刊接受,真的嗎?
在確立要投稿的期刊後,投稿者常會共同面對的焦慮就是:臺灣案例是不是比較不容易被國際期刊接受呢?
「這不是事實!」洪伯邑主編強烈呼籲,只要將溝通的橋樑搭好,臺灣案例當然可以被國際期刊接受:個案研究必須能衍生出地理學的共同關懷與辯證,才能引發國際學者對個案的興趣。此外,洪伯邑也提示在參加國際會議(如AAG)時,參與主題式的會議議程,有機會促成特刊的形成。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洪伯邑主編(台師大地理系提供)
莊振義主編則認為,臺灣的案例也可能補足學術的缺口,為整體的學術發展做出貢獻。例如曾有地方性生態系統的連續觀測實驗被頂尖期刊接受,正是因為學界過去對該生態系統了解甚少,此類的研究便能讓議題的討論更加全面。
林潤華主編提到,地方並不是平的,臺灣很多在地的脈絡都和其他全球化現象不太一樣,學生可以試著由小見大。林潤華主編曾嘗試以貓咖啡為主題進行思考、回應國際觀看動物議題的視角,她認為臺灣案例可以跟國際案例做對應,顯示出台灣案例的獨特性。洪伯邑主編更補充,英文期刊其實很期待非西方學者提出另類觀點,甚至推翻西方理論對議題的看法。
如何改寫學位論文成單篇文章?
有些投稿人會將自己的學位論文改寫成單篇文章,作為投稿的嘗試。洪伯邑主編提醒,要在一篇短篇文章中把理論、方法與研究成果交代清楚,書寫方式和學位論文完全不同,因此,改寫必定是一件大規模的工程,要抱持「重寫一篇」的心理準備。除了理論對話要重新搭配外,甚至必須重新安排田野素材。直接把學位論文分章節拆開投稿,基本上都會被期刊拒絕。
林潤華主編則認為這與論文的主題有關。學位論文中各章節可能都有數個貫穿該章節的關鍵字,由關鍵字延伸並作為單篇文章的主題是一種可能的作法。
到底要寫多好,才能丟出去?
對於寫作者們修修改改、不知道到底要寫多好才能投稿的困擾,林潤華主編認為,由於寫作必定得面對反覆修改、進度緩慢的瓶頸,先把贅字刪掉、講求論述清楚,確認後就可以送件了。畢竟作者自己再怎麼修改仍可能有盲點,送件後審查委員的建議也可能啟發新的想法。

《人社東華》林潤華主編(台師大地理系提供)
莊振義主編則認為,無論是理論架構或結果的陳述,作者常已歷經指導主編或指導委員會的把關才會送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短篇文章中將想要傳達的脈絡變得更加清晰,並告知讀者文章的重要性為何。因此,緒論(Introduction)與結論(conclusion)之間的對接必定會花費許多時間,也必須要透過相關領域的同儕、指導老師、研究夥伴進行確認。
洪伯邑主編則強烈建議:「不要太過完美主義,要學會斷捨離!」好的文章應該要有精緻的主菜、平衡的調味,若投入所有的素材反而會令人眼花撩亂。此外,若順利投稿期刊,不妨有機會時詢問主編選擇刊登文章的亮點為何,透過對話重新理解自身的作品,是精進寫作好方法。不過,洪伯邑主編也提醒:畢竟臺灣學生的英文與母語人士仍存有差距,若是想投國際期刊,必要的潤飾不能馬虎,甚至可以送語言編輯修改文章。
主編真心話
等待審查的煎熬時光
主編們都有投稿過的經驗,很能同理投稿者審查時等待的心情,不過在了解審稿的眉眉角角後,三位主編對審稿時間過長、投稿者該不該寫信問主編的困擾提出了一些看法。
莊振義主編表示,審稿人 (reviewer) 常常是主編費盡心思找來的,審查的過程更是煎熬,儘管主編大多仍可接受這類的提問,但投稿人可以不用太過擔心或急躁。審稿過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許多狀況也是當了主編後才知道。例如,當主編決定好送審名單時,審稿人卻一直回絕,中文期刊合作的審稿人又較國外少,故拖延的情況可能比投稿英文寫作來得長。
洪伯邑主編則認為,每個人的時間感不太一樣,且國際期刊的審稿人通常是義務幫忙,因此審稿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自身的經驗會等待三個月。畢竟現在找到審稿人並不容易,比起寫信問主編,投稿人更要有心理準備。若急著有刊登的需求,務必要盡早投稿。不過,一些知名期刊的審查期可能很長,有時候等待仍是值得的。舉例而言,洪伯邑主編的第一篇文章一審將近一年,主編甚至還特地道歉,有次在研討會上巧遇主編,便稍微關心進度,後來很快就刊登了。
林潤華主編則建議以中文一個月、英文三個月當作等待期。一些外文期刊最長可能要兩年才會刊登,盡早投稿仍是最好的方法。
應對外審意見不一致的狀況
此外,比較少投稿人知道的或許是當外審意見不一致時,主編會如何處理?
洪伯邑主編解釋,當外審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期刊會找第三審,彙整出很多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給作者決定如何修改,這是審稿過程中最拖沓的過程。不過主編也提醒,投稿者收到時也不需太擔心,有時候是主編想要讓作者有機會大修 (major revision),這時可以考慮的作法是寫信問主編期待的是什麼,友善的主編可能會建議以某一位的意見為主、搭配某一位的意見輔助,再進行修改。
雖然有時候審稿人的意見可能很殘忍,修改需更要投入大量的力氣與勇氣,不要逃避審稿人的意見;但也不需要把審查意見全盤皆收,若對方的建議與自己的寫作方向差很多時,要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禮貌回絕,並有明確的說法向期刊說明不採用這些意見的緣由。研究者要清楚自己的文章要成為什麼樣子,對審查意見做出適當的應對。
林潤華主編補充,有時候審稿人認為文中尚缺某些議題的討論,但或許審稿人所關注的議題,研究者已預計在下一篇文章寫出來,此時說明清楚自己將會如何對待審稿人關注的議題即可。
研究書寫的更多眉角
不少學生好奇理論辯證和經驗材料的比重如何調配。洪伯邑主編提及,許多區域研究期刊注重的是細緻的梳理經驗材料以及清晰簡明的理論架構。寫作者不應執著於理論與素材「字數」間的比例,而是可以試著從期刊的 scope 分析:該期刊期望作者如何安排結構——是說明理論即可?還是需要對理論提出挑戰性的對話?或是重新詮釋理論?了解欲投稿的期刊偏好什麼樣的文章,才是寫作的核心。
另外,由於人文地理寫作常常會有田野經驗的書寫,可能面臨出版後,被書寫者對出版內容有意見的情況,洪伯邑主編認為重要的是寫作者是否遵守研究倫理。主編說明,以參與式觀察為例,只要表明清楚身分,以假名、假地名保護田野的當事者都是可接受的範圍,研究者只要不造假即可。尤其人文地理期刊重視的並非是非對錯,而是各種視角的觀點,重點仍在於最前端的研究倫理。
洪伯邑主編補充,地理學研究書寫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期刊的差別是地理學的核心是具有「空間」的關懷,不過社會人文科學走到今天,彼此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有些地理學期刊,也會有很好的社會學家來投稿。林潤華主編則表示,其實學者之間書寫的可能是相同的現象,但不同學科有不同的 scope,在理解彼此的 scope 之後就有對話的可能。
最後,主編們送給「菜鳥」投稿者們幾句話。
莊振義主編說:「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具體寫成期刊,並勇敢去投稿,是個必經的訓練過程!」
洪伯邑主編則語重心長的說:「講了這麼多,沒有寫下來都沒用,只在腦中思考都不是真的,要及時透過書寫記錄下來,而不是覺得要投稿了才來開始寫,文字是要一天天一丁一點累積下來的。有時候混亂的思緒可以藉由書寫的過程更加清晰,甚至成為適合投稿的內容。」
林潤華主編則向投稿者們分享:「各位春蠶們,就盡量吐絲吧!臉書是個適合練書寫手感的地方,可以盡量利用,我平常就很常在臉書發表文章。」
洪伯邑主編補充,小的發表能給予自身信心,藉此發現「原來有人也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知識的產出就是要跟社會溝通,當投稿的過程可以被社會看見、研究的社群更加擴大,讓投稿的過程有同儕可以一起參與,我們思考的產出便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聽眾問與答
分享學術投稿的常見問題後,工作坊開放聽眾提問。其中,一位聽眾詢問「如何尋找期刊,是否有期刊目錄可以參考?」莊振義主編回覆,可以從出版商的資料來參考;林潤華主編則認為 Google Scholar 是很好用的檢索工具;洪伯邑主編則提及,英文期刊可以從 SSCI 的清單來檢索,然而,排名後面的期刊並不表示期刊的品質不佳。
接著,三位主編則各自補充要小心「掠奪性期刊」。洪伯邑主編表示,投稿前最好先查一下期刊的聲譽。莊振義主編提醒,有些期刊會仿照知名期刊,僅在標題加上冠詞;或有可能遇到文章被轉到同出版社的其他期刊的情形,這些都要小心。林潤華主編則提及,有些掠奪性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IF)很高,甚至入列 SSCI 名單,有的刊物一本更收錄了上千篇文章;這類的刊物不只投稿費用驚人,更可能對年輕學者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務必小心。
結語
對年輕學者而言,能在研討會聽到三位主編充實豐富的對話,實屬難得的經驗。在學術寫作的道路上,書寫、投稿、審查、刊登對研究者而言,常是漫長且艱辛的過程。把握三位主編所揭示的方向,謹慎選擇適當的期刊、熟悉投稿流程,掌握修改文章、回覆主編的小技巧,期許你我的作品都能夠被看見,促進知識產出的學術交流和社會溝通。
[1] 「I」指的是期刊索引(Index),原為表示期刊間引用關係之索引,後為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所使用,評量期刊的學術表現。知名的索引如 SCI、SSCI、TSSCI、THCI 等。
[2] 練聿修、洪伯邑(2020)曾在本站撰文介紹其2019年刊登於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的研究。 詳見練聿修、洪伯邑(2020)每一口都是純正台灣之光?令人難安的越界台茶,https://blog.geogsoc.org.tw/anxiety-of-food-nationalism-yuhsiu-lien-poyi-hu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