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圓桌論壇(六)高中地理科探究與實作的教學實務(2020年11月15日於台師大文學院B1會議室)

謝馥伊(台大地理系學生)

你認為「發現問題」、「提出解方」是重要的能力嗎?為了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與解決問題,並整合跨領域的學科知識,108課綱首次將「探究與實作」納入普通高中課程,列為自然組學生部定必修,社會組學生部定選修。本次圓桌論壇「高中地理教育探究與實作教學實務」,匯聚了現場教師、師培大學教授、課綱編修委員等各方觀點,共同探討教學實務面上如何面對新課程的開發與教學。

論壇由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志堅主持。開場首先由新竹市輔導團成員新竹女中教師張麗蓉、曙光女中教師詹世軒、香山高中教師羅彥程,分享教學現場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案例;接著,由曾任職於臺師大僑生先修部的蔡怡玟老師,分享與江碧貞教授、高麗珍教授共同協作的師大僑生先修部地理探究與實作課程;論壇尾聲,現場與會者共同討論教學實務上,探究與實作課程帶來的可能性與挑戰。

 

探究與實作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探究問題

設立探究與實作課程是為了加強跨領域整合,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根據108課綱社會領域綱要,普通高中(以下簡稱普高)探究與實作課程目的在於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內容,加強學科之間橫向連結,促使學生對相關議題發問,具體課程規劃如下:

普高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目之「探究與實作」加深加廣選修是整合社會領域的學科內容知識、含有探究本質的實作課程。教師可針對普高必修、選修相關主題或其他課題,選擇適當教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其過程包括選擇議題、蒐集資料、分析、研究與發表等實作項目。相關教材之選擇或編纂應多元而有彈性,符合領域之理念與目標,並考慮學生、學校或地方特色,斟酌環境與資源等各種條件,得毋須送教科用書審定機關審定,以符合「探究與實作」的課程需求。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社會領域》

面對新課程,高中地理科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定位則依學校與教師而略有差異,如同一面光譜。新竹女中張麗蓉老師分享,課程定位光譜的左端為教完研究法後,指定題目讓學生探究。這樣的課程規劃較容易通過課程審查,但可能限制學生發揮空間;課程定位光右端則是讓學生自由發想題目進行探究,這樣的規劃相對不容易通過課程審查,但可以開放學生自主學習。新竹市輔導團所選擇的課程定位為透過教師分享教師如何進行研究、示範專家如何思考,讓學生提取專家思維,進而習得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多元可能新竹市輔導團

高中地理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設計,可因探究目標、探究方式及學生生活脈絡與背景,而有多元變化的可能。為使探究與實作課程順利實施,新竹市輔導團透過共同備課,期望開發在地議題資料庫、建構專家探究歷程,並研究教學方法,最終提出探究與實作課程模組。課程模組依教學目標分為四個階段,讓教師可以依照學生需求自由剪裁、擴充,進行多元變化。每一階段教學目標的達成,都是先由教師示範探究案例,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作;教學評量則在每堂課後實施,促使學生反思,也讓教師得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

新竹女中地理科張麗蓉老師分享新竹市輔導團探究與實作課程模組設計(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新竹市輔導團課程模組:第一階段為培養學生議題發想的能力,透過教師分享專家案例,讓學生了解如何挖掘探討議題。第二階段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探究的能力,提供學生文獻素材,並進行兩輪5W1H發問,引導學生於第一輪發問了解議題背後的議題和脈絡,再於第二輪將表層問題轉換為值得探究、符合地理課綱對應單元核心的好問題。第三階段為培養學生探究方法,包含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方式,了解如何針對問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第四階段則為培養學生展示成果的能力,包含報告書寫或以視覺化方式如故事地圖(story map)呈現作品。

透過課程模組設計,教師可以搭配不同的在地素材,發展出適合學生的課程。曙光女中詹世軒老師的教案中,以新竹市第六海軍燃料廠(以下簡稱六燃廠)設立原因與歷史脈絡為素材,帶領學生探討六燃廠設立是偶然選址還是受到地理區位影響。詹老師分享,探究最難的是發散式思考,雖然5W1H的框架可以引導學生發問,但學生未必能第一次就聚焦到關鍵之處。

香山高中的羅彥程老師則取材新竹火車站通往新竹巨城途中必經的隆恩圳,以差異地景發想議題,帶領學生探討為何隆恩圳能由一條臭水溝轉變為環境整潔的親水公園。羅老師也進一步分享,學生在經過兩輪5W1H的發問後能進一步聚焦、確立自身關心的子議題,像是新竹市民對隆恩圳的認識如何影響整治滿意度。

新竹女中張麗蓉老師則帶領學生探討新竹市頭前溪豆腐岩的固床工對減緩侵蝕是否有效。此教案以模擬實驗方式,將大尺度問題轉換為小尺度問題。由教師首先列出影響河川地形和河流動能的元素,接著給予學生實驗器材,讓學生探索如何將實驗完成。張老師分享,一開始要先清楚定義學生的學習階段,不然學生會容易在課程中迷路;讓學生完成探究日誌就是讓學生理解自己所處學習階段的方式之一。此外,學生拿到器材後常不知道如何測量,進而發生許多錯誤,但張老師認為「探究課程最珍貴的歷程,來自學生嘗試錯誤的樣態;而蒐集錯誤的樣態,可以成為教學經驗和評量命題的方向。」

 

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多元可能師大僑生先修部

師大僑生先修部(以下簡稱僑先部)的蔡怡玟老師在論壇中代表分享她與高麗珍老師、江碧貞老師協同設計的地理課程。僑先部位於林口,屬於僑生到台灣就讀大學前的銜接教育,學生主要來自馬來西亞、港澳等地。也有少數學生來自歐美地區。由於先修部的學習成績會影響學生最終分發的大學。因此,在僑先部推動新的地理課程需要思考,如何讓學生不只是應付考試,更能夠具備地理素養。

蔡老師分享僑生先修部的地理課程規劃架構包含三個面向:透過課本進行地理知識傳授、透過共客大講堂邀請外部講師做地理相關的分享,以及透過主題作業培養學生實作。其中主題作業的設計以人文地理角度出發,規劃生活地圖與僑見家鄉兩門課程,分別於上、下學期實施。生活地圖課程帶領僑生從林口校區校園的角度思考,讓僑生認識林口校區、林口老街,作爲生活地區探索;僑見家鄉則是生活地圖作業的反向思考,希望引導離家一段距離的僑生們思考自身如何看待原生家庭與故鄉,不只讓學生介紹家鄉,更要探索自己對家鄉的感覺。蔡老師認為僑先部提供多元文化背景,則讓學生在課程分組中自然產生跨文化互動,更幫助學生了解了彼此的故鄉。

除此之外,地理科也與不同領域教師合作,共同推動了校園環境觀察素描工作坊、植物槌染工作坊及人文與科技的交互課程。以人文與科技的交互課程為例,地理科與資訊科、歷史科合作帶領學生至淡水河進行走讀活動,結合擴增實境與衛星影像圖,介紹淡水河沿岸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變遷。

師大僑生先修部地理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生活地圖成果作品(圖片來源:台師大僑生先修部)

蔡老師最後小結,教學過程中如果為了顧及學生考試升學需求,將地理知識採用單元教學,將會是去中心化或片斷化的知識學習;但若將地理知識作區塊性的鏈結,在教學過程中告訴學生如何連結各個片段,將會是個從去中心化走回趨中心化的過程。她更說,「我們想做的事情不只是一學年,希望這群和台灣高中生立基點不同的學生,有更多的工具包,擁有帶著走的能力。」

 

探究與實作教學實務背後,是教師無數次擁抱挑戰

新竹市高中地理輔導團和台師大僑先部地理科探究與實作的精彩教案背後,其實是現場教師們無數次的擁抱挑戰與克服難關的成果。教師們所面對的挑戰包含角色轉變的適應、跨域合作的摸索和備課負擔的加重等多元面向的挑戰。

 

從講授者到引導者,練習放手讓學生試錯

教師首先面臨的是角色轉變,需要從過去習慣的教學主導角色轉換為引導者,引導學生探索並放手讓學生試錯。不過,現場教師們仍在摸索讓學生自由探索的程度。與會的師大地理系蘇淑娟老師、僑生先修部高麗珍老師共同拋出議題:該如何拿捏讓學生試錯的空間?

蘇教授覺得探究與實作課程最不容易的是放手。她認為高中老師其實分享得很好,但會希望有更多放手的部分。高老師則認為,若能將探究與實作融入到各個單元中,學生一直體驗到挫折後就能夠慢慢降低挫折感,提升面對挫折的能力。新竹女中張麗蓉老師則補充,她很認同放手讓學生試錯。她表示高中端常收到的家長疑問是「學校的探究歷程很漂亮,但補習班也可以幫忙做啊?」但張教師相信探究過程最珍貴的是讓學生試錯,「學習歷程檔案並非學習成果檔案,可以有進化的過程。補習班可以代替你成功,無法代替你錯誤。」

 

黑暗中摸索跨領域協同授課教學

教師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跨學科合作。108課綱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功能之一就是整合跨領域學科與加深學科之間橫向連結,不過,高中教學現場教師和大學師培教授都仍在摸索如何在實務上落實學科連結。新竹女中張麗蓉老師就將跨領域教學的三種融合層次比喻為拼盤、沙拉與果汁。拼盤就是每個科目取一些概念,擺放在同一門課程;沙拉則是將不同學科經過設計成為一個菜色;果汁則為所有學科良好的融合在一起。然而,將不同學科化作一杯好喝的果汁需要許多努力。

台師大地理系蘇淑娟教授也分享,自身開設師培課程「社會領域教學探究與教學」時,曾嘗試與公領系和歷史系的教授共同合授課程,希望以單車通學道為議題帶領師培生做探究與教學,但她發現自己並不知道如何和其他學科的老師合作。她更指出「教育不好,是老師不好;老師不好,是老師的老師不好。」因此,她認為師培大學也在一同成長學習的路上。如何讓探究與實作課程從拼盤融合為一杯果汁,仍考驗著老師們是否能突破實務上的重重關卡。

 

配課制度導致備課負擔不斷疊加

加重的備課負擔則是教學實務上推行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第三個挑戰。曾參與探究與實作課本編修的朱委員提出,「當我們將探究與實作課程導入高中,最大的擔憂是教師的負擔。如果一位老師負責10個班級,每個班提出5個探究主題,一位老師需要同時應對50個不同議題的探究,可能會無法負荷。」

新竹女中張麗蓉教師則分享,竹女透過校內配課協調減輕教師負擔。她表示,如果配課上是一條龍,由一位老師負責三個年級、非常多班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師會很痛苦,需要面對很多學生的問題,因此在進行科內配課時決定將探究與實作課程分開配給不同老師教授。然而現場與會老師也回應,並非所有學校都能打破一條龍式配課,仍有學校為一位地理科教師需要負責整個年級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同時面對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學生。如何成功的和學校溝通,打破一條龍式配課,甚至尋找減輕教師負擔的根本性方法,是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過程中需克服的挑戰。

 

攜手走在探究「高中地理科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實務」的路上

在學生學習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面對新課程的教師們,其實也正在探究「如何培養學生探究問題」,並提出相應解方。從新竹市輔導團和師大僑生先修部的案例,可看見教師賦予探究與實作課程多元可能。然而,課程實施中教師所面臨的三大挑戰⸺角色轉變的適應、跨域合作的摸索和備課負擔的加重⸺仍需各方協力,提供現場教師更好的支持。

主持人丁志堅教授最後總結,挑起學生對於探究的興趣並不容易,現場教師真的非常認真努力在探索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務上,各方想法與方向其實非常一致,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蒐集現場教師的想法與建議,並共同面對課程推動過程中的挑戰。

 

參考資料

教育部(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擷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1594-1.php

陳偉青、黃冬英、李焯杉、孫國璽、陳美廷、江慧楹(2017)。師大僑生先修部林口美食地圖。擷取自: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