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圓桌論壇(一) 尋找台灣味:研究生、田野書寫與地理學的公共性(2020年11月14日於台師大文學院會議室)
紀懷超、張淯翔 (台大地理系學生)
「台灣味」是什麼?人的一天缺乏不了三餐,飲食的選擇佔了我們生活很大一部分,而我們生長在這塊土地上,共享著飲食文化,也有著相近的飲食習慣。我們對所謂「台灣飲食文化」的理解,多半來自於在地的生產、在地的料理方式。但是,在國外廣受歡迎的「台灣飲料」珍珠奶茶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在台灣市場不大的水耕蔬菜,能在泰國成為品質標榜並占有高市佔率?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才被形塑成這樣?或許實際上的「台灣味」,跟我們原本想像的「在地」比起來,更為複雜、也更為多元。
並不單純的「台灣味」
「台灣味」的形成絕非只有本土的歷史條件,而是建立在各種連結,如國家、世代、族群間的互動中。若要來場精實的食農教育,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透過故事去充分理解的面向。台大地理系的洪伯邑老師與他的研究生們的新書《尋找台灣味》,萃取了他們九份研究中精彩的田野故事,分別從農業技術、原住民、農民身分重生、動物協作等面向,描繪飲食的邊界和移動,展現「台灣味」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那些我們從食物本身的既定印象所看不到的事,並透過有趣的故事把它一一描寫出來,重新領略和定義台灣味。
本書自2020年5月出版以來,備受讀者好評,除了上市滿月即再刷外,也入圍2020 Openbook 年度好書獎,12月1日更傳出獲獎的好消息。在過去數個月,本書作者群「地理角團隊」已經有一連串的講座與說書,分享精采的田野故事。這天,回到作者群所熟悉的學術場域,地理角團隊與左岸編輯要從地理學的角度,談談田野書寫與公共性。

尋找台灣味:研究生、田野書寫與地理學的公共性(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本次的活動用論壇的形式進行,在場除了本書的主編洪伯邑老師以及左岸文化的林巧玲編輯之外,還有作者群的練聿修、張宇忻、郭育安、陳思安,他們同時也是老師的研究生,畢業後都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團隊名稱「地理角」是台大地理系408研究室的名字,是個以地理視角發展的研究空間,老師也被稱為「角主」,研究生則叫做「角徒」。這次的論壇,透過每位作者在田野現場的記事與不斷調整的書寫過程,來談談從地理學的角度,如何將原本熟悉的論文寫作轉化為平易近人的公共書寫,傳達出一段所有人都能理解並感受的好故事。

本書作者之一張宇忻介紹田野地(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田野是如何開始的?
田野是地理學家書寫時最大的本錢,也正是有血有肉的田野故事造就一本好書。然而萬事起頭難,甫入門的學生常常不曉得如何展開田野。若能找到關鍵報導人(Key informants),對研究者絕對是莫大的幫助。「田野的起頭就是找到一個線索,就開始做、開始延伸。」,研究泰武原住民咖啡的張宇忻,透過朋友的父親牽線,聯絡上了家族咖啡園有十幾公頃、曾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大哥,開啟了與當地原住民的交流;陳思安在研究寮國咖啡時,起初在網路上找到一位台商的 Google+ 並直接聯絡,原以為訊息會石沉大海、正打算要換研究題目時,沒想到對方回信表示歡迎,也介紹了在當地引進技術的關鍵報導人,陳思安便立刻訂機票出發。郭育安也分享,有次他想找的訪問對象是檳城的一位燕窩權威,同時是當地有名的大老闆。正當她不知道訪問該怎麼聯繫時,某天她在公車上不經意認識一位年輕的華人女性,沒想到一問之下他正是這位大老闆的女兒,也成功搭上線。在田野的學術語言中,「Serendipity」(機緣)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從一個機緣向外擴張、延伸更多發現,這些故事是很好的例證。

本書作者之一郭育安(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練聿修也舉研究越南茶產業的故事為例。越南茶普遍在臺灣市場的印象不佳,許多人都認為是混裝的雜種,甚至在他開始做研究時也招來了茶工的閒語。但越南茶的品質控管其實並非不佳,越南茶農很希望有公正的紀錄,平反越南茶在台灣的形象,因此取得田野目標的信任,便有機會引出更多關鍵人物;面對與當地茶農的語言隔閡,沒有足夠的經費請翻譯,他只好選擇從語言較接近的人們開始,透過親戚找了許多潮州人茶商。也由於他們習慣的語言是台語,因此他也開始磨練這個原本不熟悉的語言,才得以深入與當地的茶農互動。
「做研究重要的事情,正是把被忽略的觀點給寫下來。」洪伯邑老師說,別用「是非對錯」去理解田野當中發現的議題,而要去看見人群和土地的關係。同時,培養衝出舒適圈的勇氣、取得田野目標的信任、跨越語言的障礙,這些都是田野訓練過程中最珍貴的收穫。

左岸文化編輯林巧玲(左)與本書作者之一練聿修(右)(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作者觀點:從學術寫作到公共書寫
「比起學術書寫很看重理論的對話,公共書寫要更凸顯田野的故事。」洪伯邑老師分享,研討會的論文集宛如大雜燴,但公眾不一定能輕易理解,想要集結學術成果出書則必須調整筆觸。地理角團隊改以田野人物為中心來書寫,把學術溶入平凡的語言中,凸顯故事人物的性格及事件。
左岸編輯林巧玲要求作者群,盡量利用對話描寫故事,取代論文當中的旁白、全知的角色;也規定作者群不可以出現抽象的學術用語、不要出現「理論怎麼看」。其實學術的訓練在本書的誕生仍然非常重要,但透過普及書寫可以讓讀者更能接受,也能讓自身更清楚研究的系譜,而非一般的報導。在洪伯邑老師的眼裡,地理角沒有放棄地理學的學術訓練,理論的關懷仍存在於故事當中。
林巧玲也認為,所有人都要磨練並掌握文字。這一代的年輕人有很多寫臉書、發文的經驗,這些磨練文字的機會是年輕人的優勢。即便是小篇幅的內容,透過書寫才能使他人更清晰地思考你所提出的概念,促進與他人想法之間的對話。此外,她也曾給作者群一份作業——找書並模仿該書作者的寫作風格。唯有透過模仿,才能了解公共書寫如何呈現。
作為一本集體創作的公共書寫,《尋找台灣味》歷經三輪的 peer-review,除了確保文章品質外,作者群也能共同創造書寫的動力。集體創作所帶來的信任與安全感,可以讓彼此更自由的發揮內容。陳思安也說,作者群也都做了一項功課:拿給非學術圈的人閱讀,當身邊的長輩(例如爸爸媽媽)看得懂,那就是很有故事的東西了。洪伯邑老師也認為,這樣的公共書寫更是讓家人、家鄉了解地理學家很好的機會,老師把書帶回家鄉彰化,在二林的菜市場辦了一場說書。《尋找台灣味》將地理學家看待事情的方式溶入普及性的故事,達到教育與推廣的初衷。

本書作者之一陳思安(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編輯觀點:從學術發表到商業出版
洪伯邑老師也說,能夠促成這本書的誕生,最初也是因為機緣。當所有人都有一段故事時,想要把這些故事串起來、變成一本書的想法就出現了。在燦爛時光書店的演講恰好與巧玲牽上線,編輯企劃就誕生了。編輯過程從混亂到有序,也是經歷了一番工夫,畢竟做的是「集體創作」,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要融合成同一本書是很大的挑戰。
編輯林巧玲也提及,目前實體出版業的景況並不理想,2020年的國際書展更因疫情而延後,對《尋找台灣味》而言,能夠在線上書展發布三十分鐘的影片宣傳、獲得博客來選書和鄭麗君等名人的推薦,對書本的銷售帶來莫大的助益。再加上洪伯邑老師跑了很多獨立書店宣傳,這本書的誕生恰好呼應了臺灣人尋找「臺灣的定位」的心理需求,目前已經三刷。
「理論的偉大概念,也是源於人的生活。」洪伯邑老師認為,當學者們已經慣用了學術語言,甚至覺得在不能使用術語便無法精確表達意義時,其實要知道的是,這些學術語言並非空有它的詞意,而是在田野現場,回到人事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當中。透過親身感受,不需要刻意描寫也能使讀者體會到理論所指涉的內容。

本書主編洪伯邑老師(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如何尋找台灣味?過去的我們往內找,用集體記憶來鞏固自身文化的認同;現在的我們往外找,走出去瞧瞧台灣味成形與產出的過程,不只是破除地理上的侷限,更是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味的多元性,從邊界的移動重新定位台灣。《尋找台灣味》的作者群,透過真實走訪不同的場域發掘故事,成功地用地理學的關懷重新描繪台灣味的新樣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