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寫作工作坊(二) :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的學術寫作(2020年11月14日於台師大誠102教室)

 

張淯翔(台大地理系學生)

「寫作工作坊」是本次地理學年會新增的單元。過去,學術研討會多以論文發表為核心,本次年會嘗試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參與者一步步認識學術寫作與投稿的技巧。本次的工作坊分為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人文地理兩場次進行。

「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的學術寫作」工作坊由台大地理系黃倬英教授主持。黃倬英教授的專長跨足自然地理與遙測學,兩者的寫作方法有些相似,故以「自然地理的科技寫作」為題,分享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的寫作技巧,以及如何「包裝」學術文章,引起期刊審稿人的興趣。

主持人台大地理系黃倬英教授(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寫作技巧為何重要?

傳遞知識與思想往往是學術工作者成功的關鍵之一。黃倬英教授認為,寫作依舊是傳遞思想最好的方法。以影片或社群媒體為例,這類型的內容具有非常短的「半衰期」,常於發布數個小時至一天內便石沉大海。相比之下,唯有寫作能長久留存,其影響力衰退的速率較為緩慢。教授提及,比起純粹紀錄研究方法(Method)與結果(Result)的技術報告,自然地理寫作強調向讀者「訴說」研究成果的「故事」,透過故事引起審稿人對文章的重視。

 

寫作的先備條件

寫作的先備條件如同食材,有了好的食材(研究內容)才能料理(寫作)成一篇好的學術文章。「就像用一個很大的白色盤子,裝著一片煎的鱈魚,看起來賣相很好,但咬下去可能超難吃。」黃倬英教授說,寫作能把研究包裝得吸引人,但研究本身仍然左右的文章的內涵。因此,作者應先準備好新穎的研究內容,「像是國外一個模擬植物生產量的模式(model),已經很成熟的模式,移來臺灣運行的話,那個模擬結果拿去交期末報告就好了。」教授認為,學術研究必須要有「創新」,才能有所貢獻。此外,在寫作開始之前,作者應已完成絕大部分的研究流程,邊做邊寫可能降低寫作效率。教授更強調,以下的分享是以「預期發表於具有審查機制期刊」的文章為目標,作者必須心甘情願、抱持對學術的熱愛,才能寫出被優質期刊接受的文章。

 

寫好標題、摘要與關鍵字

標題是讀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也是讀者查找文章的依據。教授建議,標題的用字必須精準傳達文章的主旨,在資訊充足的前提下愈短愈好,盡可能濃縮於一行內。在文章尚未完成前,標題很可能會不斷改變,因此標題的誕生常是漫長的過程,建議在寫作完成後再確定最終的標題。此外,有些學者會嘗試使用詼諧、戲劇性的文字作為標題,但黃倬英教授並不建議年輕學者冒險這麼做,畢竟許多特殊的比喻並不容易掌握。

摘要則如同電影的預告片,是由剪裁研究中最精華的內容而來,簡述研究的主要目的、調查範圍、研究方法,以及總結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故建議完成正文後再撰寫。教授提醒,期刊的審查委員通常不會在精神最好的時候審查文章,作者要設法在摘要就吸引審稿人的目光。許多讀者也不一定能抽空讀完全文、常直接引用摘要,因此,撰寫摘要絕對不能便宜行事。

關鍵字是讀者查詢文章的重要媒介。在搜尋文章時,電腦一般會同時搜尋標題與關鍵字,提供適切的文章給讀者。因此,建議關鍵字避開與標題重複的單字,或改以同義字替代,增加文章被搜尋的機會。

 

循著 IMRAD 格式雕琢文章

接著,黃倬英教授介紹了自然科學的論文最常使用的 IMRAD (或IMRaD) 格式。IMRAD 為「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的縮寫,包含緒論、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四大部分。依據不同領域的習慣,文章的結構會有所調整。教授也說,不需要在格式發揮任何「創意」,你我都值得把創意用在研究本身。

緒論(Introduction)著重於呈現問題的本體。在科技寫作上,緒論的第一句話就要告訴讀者問題的「主角」(lead character)是誰。接著,以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說明問題的現況,並揭示這份文章中新的研究方向。最後,為研究目標(purposes)做出定義:確立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主體(objectives)或假說(hypotheses)。由於期刊文章的篇幅有限,不必於緒論預告研究者後續的作為。

研究方法(Methods)說明了問題如何被研究。此部分適合分列多個次標題,如製備過程、抽樣方法、試驗設計、估計原則、統計分析等,其順序必須具邏輯性。並非所有的方法皆須於文章中詳述:一般習慣的標準方法(如t-test、ANOVA等常用的統計方法)不須引註、簡述即可;前人所提出的特別方法,則須引註、但不必詳述;但使用新穎的特別方法,則必須詳細說明。此外,標準化、函數化等資料的製備過程皆必須說明;而使用電腦程式進行統計分析,則須引註該版本的使用手冊。作者應以使讀者能複製(reproduce)研究方法為目標,審慎評估撰寫各方法合理的篇幅為何。

研究結果(Results)著重於展示研究的發現。自然地理的文章常搭配圖表展示各式資訊,此部分尚不需評論研究結果的意義。設計圖表時要以能「單獨存在」為目標,並為圖片附上清晰的說明,使讀者只憑圖表就能對研究的主要發現一目了然。圖表中的小數點必須對齊,且位數不宜過多,常常取小數點後一位便已足夠;一些圖片可能會細分子圖,務必為各子圖編號(如 (a)、(b)),避免以「左上圖」等相對位置指稱。另一方面,文章中不要重述圖表上冰冷的數字,而要提供人性化的解釋。有些新手可能常犯「Figure 2 indicated」的語法錯誤(圖片並不會自己說話!),應改在文字的描述後,以括號表示相關的圖表,如「(Figure 2)」。

討論(Discussion)則說明研究的發現有何意義。「討論」是展現研究者功力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僅次於摘要最容易被閱讀的部分。比起前一部分的客觀陳述,此部分可以多加入研究者的主觀想法、強調研究發現的重要性與顯著性。除了與過去其他研究做比較外,討論也可以納入後續的應用與研究限制。然而,教授也提醒避免頭重腳輕的語法,適當的寫法如「儘管這個方法在 B 情境達不到目標,但在這份研究的 A 情境仍可以達到目標」,而非「這個方法在這份研究的 A 情境下可以達到目標,但在 B 情境就無法。」除此之外,好的自然科學寫作必定有具邏輯性與合理的討論,研究者千萬不能超譯 (over-interpretation) 、過度解釋研究結果。

介紹了 IMRAD 格式後,教授舉了一個寫作結構的例子:當一份研究有 A、B、C 三個主題時,則將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各部分拆成三個段落,依序介紹三個主題在該部分的內容,即各段落具有「Introduction、Method A、Method B、Method C、Result A、Result B、Result C、Discussion A、Discussion B、Discussion C」的順序,最後再說明後續研究(future study)或做出結論。儘管這種結構在寫作上沒什麼感情,但對於西方的期刊審稿人(reviewer)而言,這種清晰分明的結構易於展現研究的邏輯性。

在 IMRAD 之後,不少的期刊文章還有一段結論(Conclusions)。教授說:「我那個年代,國小、國中、高中在寫作文,最後結束時總是『朋友們,我們共勉之』,但後來有國文老師說『誰跟你是朋友呀!』,英文寫作也不太有這一段。」在期刊文章的最後寫好結論(Conclusions)並不容易:結論並不是把摘要重述一遍,也不是如中學作文般以「朋友們,我們共勉之」之類的精神喊話作結,而是透過總結(summerize)告訴讀者在讀後應記得、帶走的要點(take home messages)。結論並不容易寫好,教授建議聽眾要多多練習,才會漸漸地進步。

 

如何有效率地寫好文章

「就像雕刻一尊龍,絕對不會在一開始就修眼珠。」黃倬英教授認為,務必把寫作和編輯(修改)兩件事情分開進行。先將大輪廓打出來後,再一層層細修內容。很少人的第一稿是完美的,想到什麼就趕快寫下來,別讓反覆的修改中斷了寫作的思緒。

再者,把握一天中的黃金90分鐘專注地寫作。人腦每天專注、效率最好的時間僅能維持90分鐘,教授自己的例子是每日的上午五點半到七點,期間不要看手機訊息、回 email,專注於寫作上。教授建議每個人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黃金90分鐘(不含假日),其他時間可以盡情做其他雜事,例如美化圖表、野外調查、整理觀測資料等,但一定要為自己安排一個全心全意投入寫作的時段。教授說,唸地理學就是要「have fun」,只要有效率的規劃,寫作時間不用很多、很長、更不需要佔用假日,值得把時間運用在更有趣的野外工作!

此外,教授也建議同學建立一個寫作團體(writing group),找一群人一起投入專注的90分鐘寫作,互相打氣。同時,也可以試著變換寫作的環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寫作模式。90分鐘以外其他時間的產出都算「多的」,不妨好好鼓勵自己「賺到了」!

 

結語

「寫作能力是靠廣泛的閱讀來的,相信大家開始學寫作文也不是從看期刊學來的,比方說地理學報。」在黃倬英教授的眼裡,培養寫作的感受是一輩子的事情。最後,教授以兩位寫作巨擘的名言為工作坊畫下句點:

“Writing is hard work and bad for the health.”  – E. B. White (1899-1985)

「儘管大腦從事寫作的機制尚不明確,但寫作是很燒卡路里的,你可能都有寫完一小段文字後整個人都虛(脫)了的經驗。」教授說,寫作是很艱辛、損耗身體的過程,因此也提醒聽眾要記得多運動。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寫作就是越短越好!」教授說,以最短、最有效率的文字,完全不失真地傳達內容,就是寫作的最高境界。

在漫漫的寫作之路上,無論是文章內容、架構安排、書寫的效率、動人的筆法,我們都可能迎來重重挑戰。黃倬英教授的分享帶領同學一窺學術寫作技巧的眉角,生動的講座使他的寫作觀深植於聽眾心中。不過,比起將內容豐富的工作坊歸納為一句話的結論,更重要的仍是動筆練習,才能體會這些技巧。我想,最適合帶給同在寫作之路上耕耘的同學們的「take home messages」,正是那句精神喊話似的「朋友們,我們共勉之!」

 

延伸閱讀

黃倬英教授推薦了兩本有助於學術寫作的書籍。一本是 Silvia 的 How to Write a Lot,如其書名所示,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寫出份量十足的文章 [1];另一本是 Schimel 的 Writing Science,引導讀者寫出高品質的文字,將使投稿過程更加順利。[2]

[1] Silvia, Paul J.(2018)How to Write a Lot: A Practical Guide to Productive Academic Writing,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 Schimel, Joshua(2011)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