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專題演講(二) Teaching and learning geography toward our sustainable future (2020年11月14日於台師大誠101教室)
陳盈璇(台大地理系學生)
當代社會的發展現況與挑戰
今年的年會以永續未來作為主軸,第二場專題演講也回應年會主題,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CHANG Chew Hung 教授與我們分享人文地理的思維如何與自然地理、資訊與技術對話,協力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教授過去的研究著重在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的課題,除了研究外,也在地理教育上投注心血,並致力於建構亞洲永續教育的網絡;藉由分享研究歷程與心得,教授帶領我們逐步理解永續發展如何可能,以及這些思維如何透過教育傳遞與延續。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CHANG Chew Hung 教授線上演講。(圖片來源:中國地理學會)
首先,教授點出我們正活在一個變動不居、複雜、模糊、不確定性極高的時代。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網絡、經濟、甚至每個人的生活都與從前不同,變動與不確定似乎成為新常態。在這種時代下,我們要如何想像未來,乃至於將永續的目標帶進未來發展的藍圖呢?教授認為,回想2010年的世界是如何想像2020年,或許可作為我們理解未來世界演變的方式。這十年來,科學、消費導向的科技發展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應用達到空前高峰,新型態的太空競賽由從國家主導轉變為私人企業間的較量;人手一台電子產品,讓我們隨時隨地與世界連線,卻也讓我們的行動與喜好都受到窺視,無所遁逃;網際網路的使用讓人們的關係錯綜而緊密。藉由回顧近十年來的發展,我們似乎可以斷定科技發展只會更加快速:沉浸式的科技產品將取代螢幕、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將成為常態、廣告與行銷手法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將融入我們的日常。
然而,在高度發展下,氣候變遷成為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地球溫度屢創新高,2010~2020年被稱為是觀測觀測歷史中溫度最高的十年,在全球政治與經濟高度相連的今日,永續發展是我們必須迫切共同面對的課題。
地理教育於永續發展中的定位
在這個世界各地緊密相連的時代下,知識與技術的交流讓我們更有機會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教育也為創新與改革帶來契機。在社會的樣貌更加多元的今日,教授認為當今的教育應著重於關注與理解,並解決多樣的需求,對不均發展與普遍高齡化的現象保持敏銳,更將永續當作重要的核心價值。教授引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Student Agency for 2030,認為教育者不只要將建構永續未來所需的知識與技術傳遞給學生,更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自動自發的習慣與能動性,如此一來,才能在快速變動的未來擁有隨時學習的能力。
教授點出,現在我們對於氣候變遷等大議題都有高度認知,卻缺乏全面且足夠的理解,因此 「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及「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是教授認為最重要的四個學習核心:除了學習獲取新知的技能,更要懂得理解自己的能力(capacity)並加以運用;尋找自己在社會與發展中的定位,並敏銳的觀察個人與社會及社會與社會間的連結。
藉由國際地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地理教育委員會(Commission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CGE)於2016年發布的資料,教授解釋地理學可以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與建構永續未來。教授指出,地理學對於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有特別的關注,藉由對環境變遷的理解與多方視角的分析,學生得以逐步獲得批叛性思考的能力,以及運用多元技巧解決難題的手腕。
不過,教授也提醒我們必須謙虛的認知學習時可能有的困境。他以盲人摸象的故事說明在理解議題的時候常會遇到的限制。面對氣候變遷等重大議題時,尤其更難以想出完備齊全的解方。以新加坡濱海灣的超級樹叢(Supertree Grove)為例,這些高25至50公尺的人造巨樹是應用技術模擬真實樹木的實例,白天時提供遮蔭、成功的讓溫帶植物在新加坡生長,晚上也持續協助空氣淨化,並以絢麗的燈光、聲音表演成為當地知名的地標。雖然這些巨大的超級樹被認為是都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例子,但曾教授也點出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成果背後耗能的問題。
雖然在永續未來的建構中常常面臨經濟、環境保護、可行性等等考量及多方拉扯,但教授對於未來地理教育的發展有信心,地理學多元統合的視角及新型態的學習模式能讓新時代的學習者在面對複雜問題時仍保有韌性,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授也不忘笑著說,記得學習的快樂還是最重要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