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圓桌論壇(七)Employing Mixed-Methods,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Embracing Complexity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2020年11月15日於台師大文學院會議室)
謝馥伊(台大地理系學生)
本年度地理學聯合學術研討會最後一場圓桌論壇由四位博士班在學學生分享留學台灣經驗及走在學術研究路上所見的風景。論壇由師大地理系助理教授Mucahid M. Bayrak主持,與談的四位博士生分別就讀台大、台師大地理所,來自荷蘭、印尼和越南。

主持人與四位與談人(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選擇台灣攻讀博士學位的契機
來自印尼的Betti Betharia,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早在進修碩士時選擇來台留學,並於畢業後直接留在台灣繼續攻讀博士。她認為碩士畢業後繼續升學是最佳的時機,因為若回到印尼,她可能會被鼓勵盡快結婚生子,錯失進修的機會。目前,她正進行政治生態學相關研究。
來自越南的Phan Thi Loan,同樣於台灣取得碩士學位,受到碩士班指導教授的建議而決定攻讀博士。選擇留在台灣的原因,除了喜愛研究室的團隊夥伴,獎學金等經濟補助也是當時考慮的重要因素。目前 Loan 的研究主題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觀光和氣候變遷議題。
來自荷蘭的Viola van Onselen和Chantalle Elisabeth Rietdijk則擁有類似背景,他們皆是從地質或自然地理相關領域,轉換至城市治理與人文地理領域。他們共通指出當初選擇來台攻讀博士,是受到台灣博士班的彈性制度吸引。在荷蘭,博士班學生並沒有自主選擇研究主題的空間,只能選擇與指導教授同領域的研究,且在入學前就必須決定研究題目,不具更改的空間;在台灣,博班學生則可有一年時間修讀各領域課程、探索自己的研究興趣,並可以自由選擇研究主題。目前,擁有地質背景的Viola正在進行地質公園相關研究,嘗試融合人文地理與地質的觀點。Chantalle則以台灣社會住宅政策為題,期望了解近年新建社會住宅帶來的影響。
在台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大挑戰:研究未如預期發展、語言隔閡與多工能力
研究開始後更換題目或發展方向不如預期,是博士之路上可能的挑戰。Viola表示,由於地理學領域包山包海,研究主題遲遲無法收斂且不停更換,是她在尋找博士論文題目過程中的挑戰。Betti也曾經歷過研究主題更換的過程。她曾著手進行日月潭與印尼托巴湖(Lake Toba)的比較研究,最後因發現兩地並不在可比較的基準上而作罷。更換題目後,她轉往印尼進行政治生態學相關研究,然而,對於田野點的原住民與當地的政府而言,她的研究主題敏感,使她較難以研究者身分被居民接納。Loan則分享,COVID-19使她難以頻繁往返台、越兩地進行研究,論文進度延宕,但她仍希望能持續完成,並透過研究為當地帶來正向影響。
對非中文母語的外籍生而言,語言構成了求學路上的挑戰與困難。Viola表示,不會中文是她在博士之路上非常大的障礙,包含研討會的參與和研究方法上的選擇。她表示,許多研討會以中文進行,自己因而少了參與機會。正在進行社會住宅政策研究的Chantalle則深有同感,她表示,由於研究需要進行質化訪談,中文口語表達能力的不足成為研究上十分棘手的問題。

(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學習專注在重要的事情,學會拒絕」,則是主持人和所有與談人一致認為博士求學路上必然會面臨的課題。忙碌的博士生時常面臨多工與優先順序選擇的課題(Multi-tasking and Prioritizing)。Chantalle表示,博士求學過程中時常有參與不同計畫的機會,然而若這些計畫影響到研究進度和取得學位,則並非好事。Loan也表示,在眾多事情同時並行的求學期間,確保自己盡快畢業、發表論文確實是壓力來源。
Dr. Bayrak也分享,學術之路上,十次投稿可能有九次被拒絕。論文被拒絕是一種日常(Rejection will become a daily life for PhD students.)。不過,被期刊拒絕的理由千百種,學會如何調適心態,才能在學術之路上走得長遠。

(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擁有博士學位後,競爭激烈的求職之路
博士畢業後的求職之路競爭激烈,不論在研究機構或大學,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不容易。談起未來,五位博士生皆有不同想法與考量。Loan對於未來保持開放的態度,她認為台灣可以成為一個發展的選項,為此,她正積極的學習中文,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Betti 則表示自己希望能夠回印尼,對故鄉有所貢獻,不排斥進入印尼的公部門工作。Chantalle 則考慮先回荷蘭一段時間,並尋找第三地進行博士後研究,接著尋找大學教職。Viola則對未來尚未有明確規劃,正考慮是否要與同在台灣攻讀博士的丈夫一起尋找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機會,不過,她非常確定自己希望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圖片來源:台師大地理系)
Dr. Bayrak也分享自身經驗,他認為畢業論文和個人履歷(Thesis and CV)是影響求職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履歷上可以包含過往的所有工作經驗、研究主題與研討會參與等等。若能在重要期刊發表論文(如 SSCI 或 SCI),對尋找工作非常有幫助。他也提到,若想在台灣求職,需要留意論文發表的時機,求職者必須在博士畢業後發表至少兩篇重要的論文。除此之外,他亦認為線上社群平台的個人形象建立是不可忽略的一件事,建議可以註冊 Google 學術帳號等學術研究平台,畢竟這是數位時代下人資或招生委員會能快速瞭解候選人的管道。
取得博士學位,是一趟充滿淚水和不停與論文奮戰的旅程
透過主持人和五位與談人之分享,博士學位求學路上的挑戰和畢業後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得以被攤開。引用Dr. Bayrak的話,他認為選擇就讀博士班,就是選擇了一趟充滿淚水與日以繼夜和論文奮戰的旅程( PhD is a choice with lots of tears and thousands of pages in paper work),若沒有足夠的熱忱和強烈的動機,不要輕易允諾;若考慮再三仍覺得學術研究是喜愛且值得的事情,就義無反顧的投入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