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地景、文化與權力之課程:學生期末報告」系列文章)
曹善閔(地景、文化與權力修課學生)
生平介紹及學術歷程
Doreen Barbara Massey,英國公開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是二十世紀地理學界中重要的人文地理學者 。他畢生致力於地理學的研究,學術觸角伸入經濟地理學、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女性主義地理學以及文化地理學之間。而她帶給地理學界最重要的啟發,莫過於是對於地方(place)以及空間(space)的關係性思考(relational thinking)。
1944年,Massey出生英國曼徹斯特的工人階級家庭,她的童年恰逢英國經歷二戰之後,大力推行福利政策的時空背景之下,Massey的家庭同樣受惠於租屋、教育以及醫療等生活上的補貼。 身處這樣特殊的大時代之中,培養出Massey對於快速變動的社會高度的敏銳度,開啟其導向空間不平等的關懷,以及對左派政治的興趣。大學時期,Massey就讀牛津大學地理學, 鑽研經濟地理中空間分工以及區位研究。畢業後的Massey並沒有直接選擇延續學業,而是進入倫敦一間由工黨所成立的研究機構 the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CES)擔任研究員 ,關注英國城市與區域發展 。
Massey從研究的過程之中意識到,必須更加充實自身對於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解,才足以回應其長期關注的空間分工經濟地理的討論 。因此,1971年,她前往美國費城的夕法尼亞大學就讀區域科學碩士學位。也在此一時期,Massey開始接觸大量法國結構主義的哲學思辨,奠定往後延伸法國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圖塞(Louis Althusser)所發展的結構主義,開拓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研究取徑。她1973年學成歸國後發表〈Towards a critique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論文,當中不乏針對區位分工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批判以及見解。
Massey回到英國之後,仍繼續在CES擔任研究員,隨著CES研究機構的關閉以及完成階段性研究之後,她在1982年進入英國的公開大學地理系授課。公開大學是一所以遠距離教學為主的學校,透過通訊技術得以打破空間的藩籬,讓校園以及知識能更加公開且易於親近。這樣創新的教學模式與Massey對於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自從投入教育後,她在公開大學任職長達27年的時間,直到退休。Massey對於教育的熱忱,讓他在退休後仍持續兼課並且頻繁的舉辦公開演說,傳達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獨到見解。2016年3月,Massey突然逝世的消息震驚學界,多位地理學者以及期刊都以文章來紀念她,並記錄她帶給地理學界重要的理論典範——「地方」的再思考。
檢視Massey一生的經歷 ,她不僅僅作為一位重量級的學者,她對於理論方法實踐的重視,更讓她成為一名重要的社會運動以及政治的倡議者。她在學術上的發展,不論是經濟地理、馬克思主義地理、女性主義地理還是文化地理,全部的討論都不出她對於在社會關係中「權力」施展的關懷。
Massey早期在CES的研究,聚焦於資本主義經濟下的區位分工理論,而從1970年代開始,她逐漸將研究的重心轉向資本主義所形塑的空間以及社會不平等,為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激進主義地理學帶來關鍵的指引。其中重要的著作為1984年所發表的《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文章中Massey強調的是「社會關係發生的過程與在特定空間中的建構(Massey, 1984: 56) 」,關注權力以及空間的互動。往後的研究持續關注於權力與空間,並且在〈A Global Sense of Place〉(1991)以及〈Power-Geometries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1993)的論文中,提出進步(progressive)、全球(global)地方感,再理論化「地方(place)」這個長期受到地理學關照的核心概念。
Massey對於政治以及社會實踐的重視,可以從她早期投入英國工黨成立的CES從事的研究工作中看出端倪。1982到1985年間,她成為 the Great London Enterprise Board(GLEB)的一員,專門針對倫敦的經濟政策提供意見與倡議,尤其關注於女性權益以及少數群體的聲音,也在這階段,她得以將她在學術上的概念轉化成具象的政策,達到實務上的成果。
除了政策倡議者, Massey同樣是位積極的社會運動成員,她從1960年代晚期開始參與婦女運動,例如1984年她聲援在礦區關閉後,女性勞工以及礦工妻子爭取工作權益以及性別平等。而她也曾在1994年發行的《Space, Place, and Gender》討論性別以及女性主義地理學。
Massey作為一名英國在地學者,但她對於區域的關懷卻並並非僅限於她的家鄉倫敦。她參與正值政治體制轉型的南非以及委內瑞拉,表達對於性別以及勞工權益的重視,而她提出的權力幾何學(geometries of power)更是提醒在政治權力之下,關懷區域以及族群的不平等現況。 最後,Massey又發行非學術性質的刊物,1995年與Stuart Hall以及Michael Rustin共同創刊《Soundings》。在此雜誌期刊中,以非學術的語言傳達對於文化政治的批判性思考,保留著左派的文筆力道。同時,也可以達到將理念傳播至更廣泛的讀者的效果。
Massey之於地理學,不僅僅只為學界開啟另一道關係性思考的道路,透過高度參與政策規劃以及社會運動,她更試圖將地理學的知識擴散至學術以外的社會實踐之中。如同她對於空間與地方的解讀,認為地方是由常民的日常生活互動下所建構出來的,而她的任務便是在地理學的引領下,讓在全球化下看似扁平的空間再度活化 ,讓空間再度與社會、日常生活產生連結。

Doreen Massey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地方的再概念化——關係性地方
Doreen Massey最廣為學界熟知的,莫過於是他在1991年所公開的〈A Global Sense of Place〉以及1993年〈Power-Geometries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的兩篇論文中,針對人文地理學的核心關懷——地方( place)的再概念化。Massey認為地方是開放且由關係所建構而成,並且它是由多重人事物的路徑(routes)之中形塑出的,而非根著(roots),具有本質的。
權力幾何學(power-geometry)
要理解Massey所提出的全球以及進步(progressive)的地方感,我們有必要先回溯至她發表地方概念時的時空背景。1990年代,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快速的全球化 ,藉由交通運輸、媒體設備的硬體支持,人口以及貨物快速且大量的進行跨國的交流以及交換。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倚靠的全球化制度下,國際性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快速地在世界各地流通。經濟的規模化以及自由化,造成地方充斥高度同質性的物質以及建設。以最為人熟悉的麥當勞、星巴克等跨國連鎖店為例,我們似乎可以輕易地在各個城市中瞥見他們顯而易見的招牌,聳立在各個街頭與轉角中。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西方城市中,找尋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味料理以及特色商品,地方中充斥著多元的文化要素。上述互補的同質性以及多元性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同時發生在城市之中,讓地方似乎不再具有特質以及魅力,而空間也變得扁平。
然而,全球化真切的造成空間的扁平以及地方的消逝嗎? 人文地理學者或許不這麼認為。Massey(1991; 1993)在詮釋地方概念時,先是使用地理學者Harvey(1989)奠基於馬克思主義觀點下,提出的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概念作為相互辯證的對象。時空壓縮是在解釋資本主義下,世界正快速經歷馬克思曾提出的「以時間消除空間」的事實,例如在辦公室的電腦上正顯示一封幾分鐘前捎來的電子郵件,取代過往耗時多日、經過多層的關卡才能送到手中的跨國紙本信件。Massey認為時空壓縮的概念是空泛且有疑慮的概念,在尚未完整描繪出概念與現象的關聯之下,空間將容易流於只由單一資本邏輯所領導,但這並非事實。
Massey(1993: 59-63)抨擊時空壓縮的概念是關注於單一現象且脫離社會脈絡,並且當中挾帶著的是西方中心、殖民者偏狹的觀點。她指出資本無法完整解釋人群的流動,並且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並非在地理上是均質的。換言之, 時空壓縮的觀點忽略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不同群體擁有個別的移動能力以及政治權力,每個人與空間產生的經驗都不相同。 因此,Massey提出時空壓縮的權力幾何學(power-geometry),說明有必要關照不同社會族群在流動的關係之中,所擁有的權力以及在空間中的個人經驗。她以全球連鎖的飯店空間為例,在飯店中匯聚了從世界各地且有著不同目的而到來的人,包括因出差與公務而短期居住的商業人士,以及負責房間打掃的清潔工,他們同樣都擁有移動性,但兩者之間的目的性不同 ,延伸至他們的身分,包括階級、性別與種族等,其中所擁有的權力差異更是具大 。
對地方的辯證
Massey藉由權力幾何學的詮釋,拓展了對於當代全球化現象的思維,容納在資本以外更多經常被忽略的權力與社會關係因素 。除此之外,她更挑戰過往由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發展的具有明確邊界、內部均質的地方概念。在此使用Cresswell於2004年所發行的《Place》專書其中一章節,來討論Massey與Harvey對於地方概念的爭論。
首先,Harvey(1996)認為地方的形塑,往往是為了回應資本主義全球化所開展的被動抵禦,例如國族主義的建立,又或者是透過包裝地方歷史所創造的襲產工業等。他認為這樣的地方建構是危險的,因為建構過程是由部分具政治權力的群體所施展,並且在地方中打造強大的制度性規範,將地方推向封閉且本質化 。換言之,地方是以排外的方式,暫時地賦予與創造空間意義,而他甚至認為這樣的地方並不會帶來歸屬感。Harvey (1996: 292)以巴爾的摩的社區為例,社區以維護社區安全、保持生活品質為由建立起嚴格的門禁制度,但事實上這樣的措施是為了有效達到區隔白人與黑人的劃分,從這樣的案例出發,可以看出地方透過制度性的建立得以發揮排除與分化空間中的群體的目的。
然而,Massey(1993)批評晚近如Harvey所提出的被動以及保守的地方,都是奠基於海德格所定義的地方概念,即地方具有明確的邊界。她藉由Harvey的被動的地方感論述,提出三點的論證:第一,過去對於地方認同的想像,往往是單一且具本質的 。例如特定區域與特定族裔或是種族做單一的連結,又或者是英國人對於鄉村曠野的刻板印象,往往與特定的地景樣貌連結。而Massey正是要打破這樣陳舊且封閉的概念,認定地方應該是由多重的社會關係所建構。 第二,地方不斷地透過創造意義追尋集體歸屬感。這一點可以透過大量襲產的成立以及歷史的創造與神聖化 得到驗證,Massey認為不能將這些行動簡易地化約為新自由主義下的被動抵禦,我們同時也必須看見並承認地方內部人群對於空間根著的渴望。 最後,則是邊界的討論。Massey在此大膽地認為,地方的邊界概念是不需要存在的,地方乃是透過與外界做對照,與他人產生關係後確立的。
最後Massey( 1991; 1993)提出全球與進步的地方概念。首先,地方並非是恆常固定的,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第二,地方不必然需要劃設邊界,它並非封閉而是流動開放的,必須透過外界來定義地方。第三,地方並沒有單一的認同以及純粹的本質,內部是充滿多元異質的聲音,如此多重的社會關係交疊下可能創造出豐碩的地方感,也可能潛藏衝突蓄勢待發 。第四,地方的獨特性在於它將不斷地生成,而非根著於空間中恆久的歷史所積累, 藉由不同尺度之中社會關係匯聚一地之後產生連結而建立起地方的特殊性。Massey透過關係性的思考,取代過往舊有封閉的地方概念強 調地方是為開放與持續變動的過程。
雖然日後不乏對於關係性空間的批判,部分學者認為Massey無法確切說明建構地方的要素究竟為何而不同社會關係的相會又該如何闡述並界定為地方?並且在關係性思考之下,將逐漸邊緣化對於空間性質以及內部物質的討論。儘管如此,Massey的關係性概念,仍然影響了往後地理學對於空間與地方概念,提供我們重新思考空間與地方。
重要著作
Massey, D. (1991).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Marxism Today, June, 24-29. (Reprinted in Massey, D.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p. 146-56).)
Massey, D. (1993). 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59-69. edited by Jon Bird, Barry Curtis, Tim Putnam, George Robertson and Lisa Tickner, London: Routledge.
Massey, D. (2005). For Space. London: Sage.
延伸閱讀
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二手資料與參考文獻
王志弘(2015),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城市與設計學報,23
王志弘(2018),空間作為方法:社會與物的空間存有論,地理學報,90:1-2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ies. (2016, March 17). In Memoriam: Doreen Massey. Retrieved January 14, 2021, from http://news.aag.org/2016/03/in-memoriam-doreen-massey/
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Cambridge: Blackwell.
Massey, D. (1991).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Marxism Today, June, 24-29. (Reprinted in Massey, D.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p. 146-56).)
Massey, D. (1993). 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59-69. edited by Jon Bird, Barry Curtis, Tim Putnam, George Robertson and Lisa Tickner, London: Routledge.
Massey, D. (2005). For Space. London: Sag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