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地景、文化與權力之課程:學生期末報告」系列文章)

廖慧雅(地景、文化與權力修課學生)

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 (photo by https://www.tclf.org/pioneer/john-brinckerhoff-jackson)

 

文化地景

      我們在文化資產保存時會使用文化地景的概念,說明地景具有文化價值,爭取文化地景的保存或重建。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化地景的概念在美國有諸多討論,在傳統文化地理學派中Carl Sauer(1925):「文化是施為者,自然地區是媒介,文化地景是結果」,另位學者Wagner and Mikesell(1962):「文化地景是一具有某種文化偏好的人類社群,和他們所在的特殊自然環境背景之間交互運作下的一種具體的、有特色的產物,它是許多時期的自然演變和許多世代的人類努力的遺產」。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在傳統文化地理學的討論中,創辦具有公眾性質的雜誌《Landscape》。

  地景在16世紀後期已具有文化意涵,但是「文化地景」到了20世紀時文化與地景之間關連性的討論逐漸平息。文化地景的辯論從20世紀德國、法國與英國引入美國,人文地理學家嘗試確立文化影響人類社會與環境。文化地景在1920-1930年間受到討論,但是到了1940年後地理學界對文化地景的意涵、正確性的科學討論逐漸消失。J.B.Jackson辦《Landscape》雜誌,使文化地景的討論從地理學界進入到多學科的關注,該雜誌成為文化地景發展的論壇,也因為地理學者對地景的討論,反映出當代人文地理的在美國地景上的論述。

學者生平

      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職業是作家、編輯、講者、教授,出生於)於1909年在法國富裕的家庭,自1950年代以來,他一直居住在新墨西哥州。1996年去世於新墨西哥州。他曾在法國,瑞士和美國接受教育。在歐洲的童年、旅行時觀察到的語言、服裝成為他對文化地景觀察的養分。Jackson念國中的夏天都與哈佛畢業的叔叔待在Yucatan Peninsula,陪伴叔叔研究瑪雅遺址,並觀看文物出土,他不僅在當地進行踏查、學習語言及文化,在各區域探索的過程挖掘文化、景觀的意義與解釋。

  1932年,他獲得了哈佛大學歷史文學學士學位。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了一年的建築,然後騎著摩托車在美國各地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Jackson擔任情報官,可能因此加強對景觀研究的興趣。Jackson對文化地景的多學科興趣與期許也反映在他研究人類與土地的文章中,主題涵括航空攝影、人類學、建築學、製圖學、氣候、生態、農業、地質和旅遊業。戰爭結束後回到新墨西哥州後不久,JB Jackson於1951年創立了《Landscape》雜誌,該雜誌涵蓋與文化地景有關的主題。在19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他是哈佛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兼職教授,曾在視覺與環境研究系和景觀建築系擔任講師,並繼續在1980年代進行演講。

Jackson與Carl Sauer 的相遇

    Jackson於雜誌中引用Carl Sauer,雜誌訂閱者將雜誌寄給在 Berkeley任職地理系主任的Carl Sauer。而Carl Sauer 寄感謝信函給Jackson,Jackson回電希望可以見面。Carl Sauer邀請Jackson到Berkeley參加派對,Jackson在派對中認識Berkeley地理系師生,地理系師生對Jackson相當有興趣。1956年後,許多Berkeley地理學家的文章出現在雜誌中。

  Jackson受到Berkeley歡迎留下任職,從非正式演講到教授正式課程。到1960年代,他定期在Berkeley及Minnesota大學教授地理專討課程,其中之一是關於工廠、工業景觀、景觀建築課程,1963年在哈佛大學開設景觀建築課程,這些課程、講座每年影響數百位學生。

《Landscape》

      《Landscape》雜誌成立於1951年,起初雜誌命名為《Landscape: Human Geography of the Southwest》,雜誌標題中保留了“地理”多年,後來才改名為《Landscape》,該雜誌一直編輯到1968年,展現出在美國20世紀中葉的人們如何發展出適應20世紀的邏輯。

B. Jackson認為戰後美國的日常地景是高速公路、工業農場、擴展的郊區以及快速轉變的城鎮。他擔任編輯和出版商直至1968年。將編輯的工作移交給Blair Boyd,後者一直持續編輯至1990年代。學者、設計師、知識分子透過《Landscape》主張以人為本研究地景的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雜誌為作家們提供討論的空間與影響力,成為不同學科學者交流、發表的平台。雖然雜誌文章的學科範疇包括城市和區域規劃、人類學、環境心理學、政治學,但是地理學和建築學是最常見的領域。

  《Landscape》的作者包括地理學家例如Carl Sauer、David Lowenthal和Yi- Fu Tuan以及社會學家Herbert Ganz,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建築史學家Siegfried Giedion,計劃評論家Christopher Tunnard,社會哲學家Lewis Mumford,記者Grady Clay,城市規劃師Kevin Lynch。除了學者外,許多著名設計師如景觀建築師Garrett Eckbo、Lawrence Halprin,建築師Charles Moore、Donlyn Lyndon、Denise Scott Brown。

學者著作

    Jackson出版豐富,《 Landscapes 》(1970)、《American Space 》(1972)、《The Necessity for Ruins 》(1980)、《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1984)、《A Sense of Place, a Sense of Time 》(1994)、《 Landscape in Sight: Looking at America 》(1997年)。

  其中,在1994年出版《A Sense of Place, a Sense of Time 》,從時間與地方討論美國當代地景的發展,並獲得PEN International award。本書指出地方(place)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因為各自在不同的空間,如自然環境、街道、公共場合有不同的經驗,如私人、公共、歡樂、社交等,人對於空間的使用賦予地方感。

  歷史上,美國西部人們缺乏地方感,直到最近家庭、團體才開始與空間產生聯繫,人們在學校、教堂、旅館、目的從事各項儀式與活動。然而,這些公共活動缺乏政治性質,訪問老一輩的美國人,會發現他們對家鄉的印象很少是公共廣場、古蹟或愛國慶祝活動。

  而時間之於地方的關係則是社區團體擁有共同的時序,從日常生活的時序中可判斷局內人與局外人。共享時序建立團體的界線,並促使社區團體內部團結,而共享時間感的城市與國家會提高人們的歸屬感。然而,在工業化社會中必須使用日曆及時鐘,使得社交、慶祝活動都按表操課,使得地方、地方感、歸屬感的重要性降低。同時,也因為鐵路運輸,城鎮之間的連結性增加使得地方間的獨特性比起過去更難以展現。

  雖然人們崇尚具有豐富社交生活的歐洲傳統社區,但在美國當代的都市地景因為經濟、所有權及隱私的需求,普遍可見獨立的住宅與明確定義的土地,使得市區缺乏地方感。地方感過去常被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城市規劃師使用,如今無論是在建築設計或城市規劃上其意義已不如以往。

J.B. Jackson Prize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提供三項書籍獎學金,分別是J.B. Jackson Prize, Globe Book Award and Meridian Book Award,其中J.B. Jackson Prize是為推廣大眾書寫而設立。有些人認為地理學者應該為更廣大的讀者書寫,有許多學者同意這個論點,2002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在洛杉磯的會議中,一組研究議程的主題是「為公眾書寫」,反映出學會對公眾書寫的關注。

  KENNETH D. MADSEN 訪問J. B. Jackson獎學金得主,歸納地理學公眾書寫的特點:(1)書寫避免專業術語 (2)提供地圖、照片、影像 (3)好的出版商與封面 (4)避免使用註腳 (5)選擇有趣的主題。在1980年代中期,地理學界開始逐漸認同J. B. Jackson 獎學金的設立,並鼓勵美國地理學家撰寫有趣的、吸引人的公眾讀物,以地理學家的語言向公眾傳達精準的地理學。Jackson一生的投入鼓勵美國人審視美國的人文地理學,以了解地理學的起源與意義,並傳達對公眾的理解,也是J. B. Jackson獎學金設立的宗旨。

參考資料

Blankenship, J. D. (2017). Midcentury Geohumanities: J. B. Jackson and the “Magazine of Human Geography.” GeoHumanities, 4(1), 26–44.

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 (1984).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Jeffrey D. Blankenship (2017). ‘Reading Landscape: J. B. Jackson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dea at Midcentury’.

MADSEN, K. D. (2010). WRITING FOR NONGEOGRAPHERS: LESSONS FROM THE J. B. JACKSON PRIZE. Geographical Review, 92(1), 63–72.

Paul Groth (1998). Introduction: J. B. Jackson and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view, 88(4), 1-5.

WRIGHT, G. (2010). ON MODERN VERNACULARS AND J. B. JACKSON. Geographical Review, 88(4), 474–482.

楊雅婷、吳幸玲、何致中(2018)尋找與重建消逝的剝皮寮文化地景,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2,27-56。

劉子綺、李素馨、侯錦雄(2011)式微文化地景的再活化泰安村舊鐵道的空間意涵,地理學報,61,147-166。

蘇揚期、王柏山(2005) “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

傅朝卿(2016)從漁業文化景觀的角度來看台江國家公園,成功大學校刊,23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