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目(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我曾在空間資訊產業工作數年,後來回台大地理所就讀博士班,研究領域轉為空間經濟與國際經濟理論,期待能將產業聚集與國際貿易背後的微觀機制理論化。

畢業後在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經濟研究科工作,期間與該校曾道智教授的合作論文,是一篇關於理論建模底層假設的研究。我們採用更一般化的效用函數以鬆綁經濟模型常使用的替代彈性不變(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假設,重新檢視許多原本在CES框架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命題是否仍然成立。多年以來,CES假設大大簡化了模型的計算程序,但其所得出「廠商利潤率(mark-ups)恆常不變」的不合理推論,導致據此建立的政策評估工具令人感到質疑,例如:開放貿易對於國內產業(廠商利潤率)的影響無法評估,以及對於福利增益(welfare gains)的低估等。這樣的理論重建,是改善傳統諸如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這一類的經濟評估工具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返台後我參與了中研院經濟所老師們的共同研究。首先與彭信坤特聘研究員與蔡文禎研究員發展評估貿易政策對福利增益、分配不均以及失業率影響的結構量化模型。接著參與了由王平院士、彭信坤特聘研究員、鄭琬蓉助理研究員與美國愛荷華大學Raymond Riezman教授一同合作的研究。我們透過理論與量化分析證明:若未對任何中間財貿易進行限制,則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最終財貿易戰中,發展中國家將因轉而進口技術含量較高的高階中間財,進而提升其總體生產力和技術水準。這種在垂直異質性中間財貿易當中,集約邊際(intensive margin)與廣延邊際(extensive margin)相互抵扣(trade-off)的作用渠道尚未見於既有文獻。

感謝彰師大地理系讓我能再回到地理學的學術社群。今後的學術目標為希望能結合貿易數據與空間資料,透過理論建模與計量分析,發展政策評估的量化工具,關注包括全球價值鏈變化與氣候變遷經濟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