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圓桌論壇(四)地形地質製圖於自然災害防治上的應用
2020年11月15日於台師大文學院會議室
黃群凱(台大地理系學生)、廖珮岑(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路版小編)
前言
圓桌論壇四的主題為地形製圖在自然災害防治上的應用。邀請共五位講者來自政府、學術和民間部門,有來自公部門的張組長和紀組長,接著是來自學術部門的沈老師和巫老師,最後是民間部門的林理事長。
在論壇中,我們能完整地看到一個防災的圖資是如何從上到下,從政府的資料收集、學術的分析整合,到民間的規劃利用;以及學術機關、政府單位及一般民眾,這三方之間如何對話。從這場論壇可以了解到,我們平常在公共場所的轉角所看到的防災地圖中,內部蘊含了學術機關、政府單位及民間三方的努力。
防災圖資的建置與推廣
在良好的災害防治體系中,政府的努力不可或缺,國家因應災害的防治成立了災防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張志新組長,在論壇開始便為大家介紹災防科技中心如何利用基本的地勢圖,及過往災害經驗組合而成的各式圖資,建構提供各個單位參考使用的防災地圖。而防災地圖起到的作用便是讓民眾知道哪裡可能是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以及當災害來臨之後民眾該如何應變,往哪裡疏散及避難等。防災地圖也會引入民眾的參與,例如讓民眾指認淹水的區域,畢竟在地社群有時會更了解現地的狀況。
組長表示中國時報在幾年前針對民眾對災害潛勢圖的看法做民調,結果顯示,將近85%的民眾不知道政府做過哪些災害風險潛勢圖;有將近50%的民眾對現今的防救災系統感到不放心。這也顯示即使有了圖資後,目前關於防災圖資資訊的推動仍然有待加強。有趣的是,民調中有76%的民眾在即使會影響房價的情況下,也願意支持政府公開災害風險地圖,顯示民眾對於災害潛勢區資訊的需求與重視。
事實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置的災害顯示地圖網站中,針對各類型災害提供許多災害潛勢圖,例如:土石流、淹水、海嘯、活動斷層、大屯山火山碎屑熔岩流向圖等。而Gig GIS網站中則可以找到以前的農林行測所的衛星影像圖,讓民眾可以輕鬆了解一個地區過去有無發生災害,供民眾參考。組長呼籲應該多多推廣以上資源,讓更多民眾了解並運用。
自然災害防治與環境地質圖的重要性
防災圖資的原始資料是如何建構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紀宗吉組長,針對防災圖資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和解讀,來和大家談環境地質圖和自然災害的防治。由於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山坡地時常被開發,加上破碎的地質環境、頻仍的天然災害侵襲,導致許多災害更容易發生,因此,政府於民國88年開始推動台灣坡地防災地質資料庫的建置,建立「都會區及周圍坡地整合性環境資料庫」等資料庫。
而這些環境地質圖則由航照圖、野外調查及岩體組合圖和岩體強度分級圖等圖資組成,因此便可以看出各種災害,例如土石流、山崩等的災害潛勢區域及歷史紀錄。。最後組長也提到這樣的環境地質圖,其實需要公部門更好地利用,而也因為有這些地質圖的建立,促使立法院在民國100年時對地質法進行修訂,使地質敏感區這樣的資訊能夠公開,提供民間使用。
地形特徵圖的減災應用與公部門的使用
台灣師範大學沈淑敏教授表示台灣因為地狹人稠,又有很發達的工程建設,事實上就是個大型的人為地形實驗室,因此我們要告訴公民的資訊並不是一個地區會不會發生災害,而是要建立風險的概念:面對這樣的地形狀況,我們應該要做怎麼樣的投資及準備?而學術單位在防災圖資中的任務就是要建立研究和社會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梁,那便是把科研的成果以易讀性高的圖呈現出來,讓大家都能讀懂地景的故事。因此,沈老師的團隊運用先前兩位講者所屬單位的大量資料,以地形學的角度,用地圖學的方法,結合地景、地形和自然災害等資料,繪製地形特徵圖,同時圖上也包含形塑地形的因子,如:地形作用、構成材料和年代等。
地形特徵圖的目標對象,並非單純面對普羅大眾,而是必須要與社會大眾溝通的公部門官員、地方管理單位和預防應對災害的相關人員,提供他們整合完整且清楚的地形資訊,使非專業的政府人員也能針對災害做出適切的預防和應變。為了要把龐大的地形資訊顯示在地圖上,沈老師團隊參考日本的作業分類架構,分成四個主要圖層,並針對分類架構設計圖例,完成製圖架構及流程。
談及未來展望,沈老師期望能讓使用者自由選擇圖層,認為除了將地形特徵圖覆蓋到台灣更多的區域,還需要改良現有的地形特徵圖,朝向友善使用者的方向改進,同時也需要將地形特徵圖的版本區分出大眾版、專業版等分類方式,推廣到不同需求的使用者。

建構防災地形分類與地圖製圖規範研究計畫成果(黃群凱提供)
風險溝通與自主防災社區推動經驗分享
「你第一次來我們村子,要如何教我們逃命啊?」這對已經工作20年,如今在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中心任職的巫仲明教授來說,是仍然印象深刻的一幕。巫老師以此問題和場景為開場,帶領大家進入下一個主題,如何與社區做災害風險溝通。
巫老師表示即使是像他一樣,擁有土木及水保背景的專業人士,對於地質地形圖也是一知半解,要如何讓一般民眾學會閱讀地圖,理解村里學校中災害潛勢地圖的重要性呢?巫老師認為當地居民其實比只來訪幾次的專家學者更了解自己的家園,因此風險溝通的第一步必須先對環境有基礎認識,多聽當地居民的想法及建議,與民眾一起思考切磋,再輔以學者的專業知識。因此巫老師團隊會與社區居民一起規劃路線,做社區踏查,集思廣益畫出避難路線與地圖。透過上述的過程,才會有互動,也能更進一步討論核心問題。「後來我發現我其實沒辦法教他們什麼。」與居民多次地互動,讓他意識到社區自主防災的推動過程,學者專家都只是輔助,真正有效的是居民的自主學習與思考。
「莫拉克颱風過後,其實我心情很低落。」巫老師提及當時他們單位協助培訓的社區防災專員及居民不幸罹難,使他曾經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但事實上,在後續的調查和社區居民接觸時,他才發現當時一萬人中疏散九千人,如果沒有事先做好社區自主防災推動,情況恐怕會更嚴峻,他這才明白這些行動都是有價值的。
莫拉克颱風後,社區自主防災的志工招募更容易,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主動參與。近幾年,在輔導經費不夠充足的情形下,各地的防災推動團隊便會拿出公部門及學術單位製作的地形地質特徵圖,並根據現地狀況,與居民討論,聚焦在幾個災害潛勢的地區,進行災害巡查點的畫設,社區志工開始定期到災害潛勢地區巡邏,若發現有潛在的問題便會拍照運用網路系統先行回報。
最後巫老師也跟現場的專家與聽眾彼此勉勵,把專業知識傳給學生和更多其他的人,當每個人把各自的想法貢獻出來,自主防災社區推動的系統才會有用。
社會大眾想要怎樣的圖資?
遊走社區大學及各民間團體,有著豐富活動召集人及承辦經驗的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林淑英榮譽理事長,則以一個社會大眾的角度,來和大家談談普羅大眾們需要什麼樣的地景圖資?
林理事長表示以台灣環境教育的推動而言,地質地形的教育事實上算比較早開始的。她提及1992年在文山社區大學的「文山風采」地方走讀課程中,就以台灣堡圖等地圖圖資做為教學素材,帶學員認識地質地形與流域,後來更製作文山流域的領巾。而千里步道協會長期下來也都會定期推動各地的守護地圖,也曾推出淡蘭古道的走讀活動,帶領民眾將步道走回來,後來也在石碇區辦了幾場小型展覽及講座,場場爆滿。這些活動都顯示民眾對於認識地質及土地依然有強烈的求知慾,政府和學術單位努力製作的地質地圖對民眾而言都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源。
不過,林理事長也分享近幾年,伴隨各地越來越多元的社區活動及課程,對於地質地形的教育,仍然有許不足及待進步之處。千里步道協會曾經想要踏查從關西到芎林的一條古道,過程中也配合台灣堡圖及Google 地圖尋找路徑,林理事長表示若是能配合前述沈淑敏老師團隊開發的地形特徵圖參考,一定會更容易一些,期待可以將地圖電子化,讓大眾使用。
「我相信地理是歷史的舞台。」林理事長舉這次地理學年會官網的封面一張拍攝於景美的圖片為例,圖中考試院後面的山叫鯉魚山,據說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其中一位推手——雷震先生被特務跟蹤時就是在鯉魚山上。「我都跟文山區公所說,你們不要改路啊,因為哪天如果我們要拍雷震的故事時,就連場景都沒有啦。」點出這些地質地形背後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故事,等待大家去認識及保存。最後林理事長也提到圖資的部分,仍需要有專業的學術人員來指導,使地方的自然文史資訊更加完善,也使民眾更具有防災的能力。

論壇會後大合照(黃群凱提供)
總結
整場圓桌論壇從政府部門的圖資建置,到科研單位的整合推廣,再到實務人員的第一線經驗,最後到民眾的需求,整個論壇的脈絡完整地串起了防災的圖資,如何從資料的收集到最後民眾的實際應用,每一位的講者的內容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其他講者的成果,或使用其他講者的圖資和經驗。防災的圖資需要許多單位與個人的努力和參與,這場圓桌論壇可以看見各個單位和個人如何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建構一個更加完善的防災圖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