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驥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錢克瑄(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我們,對於聲音、噪音、音樂等聲景(soundscape),早就習已為常。相較於此,海洋經常被描述為安靜的生活環境,這樣對海洋的認識有一部份來於我們對於陸域中心主義以及缺乏對海洋的了解,因此人類學者Stefan Helmreich將其稱之為異樣的、陌生的海洋(alien ocean)。

但隨著人類開發不斷擴張到對海洋資源的使用,人類對於海洋水下動物的影響也不斷擴大。雖然近年來開始有許多研究關注水下環境生態,但是本文特別聚焦在幾乎很少受到關注的面向:人為水下噪音對於海洋生物的影響。這樣新的水下政治,在地理學近來有一個專有名稱來形容它:「量體政治」(Volumetric Politics)。簡單來說,地理學(如政治地理學)長久以來僅關注地理本面(如政治權力如何劃界、主權權力如何在地球表面被界定等)。因此,有一些文化、政治地理學者開始關注,政治權力如何透過「三度空間」而運作,例如:隨著無人機的廣泛使用,主權不僅僅在平面間衝突,也包含爭奪垂直的空中領域;大氣汙染以及跨國間的空氣治理問題等。雖然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並不意謂地理學者向來不關心垂直尺度的問題(例如Braun甚早就處理地下採礦),但重新把新的向度(dimensionality)帶入政治的討論中,的確開啟我們對於權力運作新的空間想像。

而我們的這篇研究則認為,晚近的量體政治,對於海洋水下的物種、物質性以及動態性,幾乎沒有任何關注。更遑論海洋哺乳類生物依賴的溝通方式:聲音。我們的研究指出,雖然國家以及企業都嘗試使用各種「科學的」方式,控制海洋水下資源以及動物,然而海洋生物為具有多重感受的生物(multi-sensory subjects),他們的生活世界(soundscapes),並無法被透過實驗室科學知識的「資料」、「數字」來重現。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提出了所謂「海洋動物感受」(marine animal affects),這個概念乃是奠基在環境人類學(Tim Ingold)以及跨物種人類學(Kohn)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海洋動物抑賴聲音和週遭的環境、物種進行互動,例如:動物行為學者早就指出,鯨豚類可以透過不同的聲頻和同類進行犣食、社交以及互動,因此不同音頻的聲音會出現在不同的、獨特的互動場合,亦即是說聲音的使用會隨著不同的社會互動場景而改變;再者,鯨豚類的聲音的傳遞,會受到不同的海洋物質性影響,例如:聲音會受到不同的鹽度、壓力以及溫度的影響,這些條件都和聲音在陸地傳遞有相當大的不同。這些高度動態的社交行為以及海洋物質性,都使得鯨豚類交往行為,很難以靜態的、實驗室的封閉資料來加再再現。

那麼這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即除了科學化的方式之外,我們有其他具體理解海洋動物的主觀行為嗎?這個子非魚之辯,在我們研究初期經常被問及。我們認為斯洛維尼亞藝術家(Robertina Šebjanič)的藝術作品提供一個初步的解答(圖一、圖二),Robertina的作品乃是在地中海地區,佈放許多水下麥克風,來被動的紀錄各種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水下聲音(anthropogenic noises),他將這些聲音整合進視覺化的藝術作品(他的有名的策展即為我們用在這篇的題目:「水下世」(Aquatocene)),在策展之時,Robertina會呈現一個海洋的聲景(包含影像和聲音),透過沈浸式體驗(immersion),讓參與者可以具體的感受不同的聲曝值。透過我們好友Robertina的藝術作品,我們認為有利於人和非人之間,發展出Despret所言的跨物種的感受(affects),而透過這些藝術作品,有利於我們重新思考以「科學政策」為主的環境影響評估。

圖一:水下世(Aquatocene)(圖片來源: https://robertina.net/projects/)

圖二:水下世二(Aquatocene)(圖片來源: https://robertina.net/projects/)

 

期刊文章

Wang, C.-M. & K.-H. Chien (forthcoming). Mapping the subaquatic animals in the Aquatocene: Offshore wind power, the materialities of the sea and animal soundscapes. Political Geography. Doi: https://doi.org/10.1016/j.polgeo.2020.10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