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貝珊/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助理教授

故事開始於 2016 年的冬天,因為教授碩一必修課而帶學生實際走訪台中松鶴,一個講到土石流就會聯想到的聚落。記得是風和日麗冬陽普照的日子,我們到了松鶴部落,與幾位熱心的居民聊聊,「雨很大我們就會去監測,大家都會去看,你去看松鶴一溪,我去看松鶴二溪,看雨量,有那個黑黑的土跑出來,就有問題。」「我們自己有疏散的避難場所,大部分都是私人的住宅,比較高、比較平坦的地方,這些我們就會把它列為我們自己的避難處所,這不是官方的。」我們感受到,地方在面對環境變化或災害潛勢時,有一套根植於地方環境特色會脈絡中的因應方式,而這樣的知識或是說機制,是隨時間動態演進的;而推動演進的力量,可能來自於地方內部的經驗累積、也可能來自於外部的災害事件或公部門災害管理手段的介入;其中,以西方科學主流知識為基礎的公部門災海管理政策,縱使立意良好,但在社區部落推行時,與地方既有的知識體替如何不一致、衝突、磨合,是我們有感興趣的。於是,我與我任職於台中市政府消防局的研究生張凱閔,便開始一同思考:地方知識 (local knowledge) 如何降低災害風險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這篇發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的文章,便是以松鶴部落為個案,探討地方知識用於降低居民生命財產受災害衝擊的實踐,以及地方知識受到外部知識 (external knowledge) 影響時的轉化。我們除了訪談、調查、參與觀察之外,也運用了參與式工作坊的形式,觀察兩股不同價值體系知識的產製與詮釋過程,及兩種知識在同一議題上如何交互作用。工作坊的討論議題是松鶴居民災時如何選擇緊急避難處所,我們邀集區公所、轄區消防分隊、里長、在地組織成員、部落居民共同參與。工作坊首先請參與者以手繪紙本地圖的方式呈現個人災害經驗與知識,完成後,將所有參與者的成果標記在 Google 地圖平台,用以作為討論的素材。

左圖:居民保留當年被土石淹沒的房屋一樓
右圖:工作坊情況之參與居民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危險區域
照片來源:本研究攝於2016年(左圖)及2018年(右圖)

公部門在各村里通常指定一處公共空間做為災時避難處所,在松鶴的場景中,居民認為災時緊急避難處所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當前擇定的方式不合乎地方環境特性與社會習性;因此,透過不同知識系統的激盪,提出四處符合當地環境特性與社會脈絡慣習的空間,作為災時緊急避難的處所。此避難處所的擇定邏輯,不僅乘載著居民構築在罹災經驗與環境觀察的在地知識,更揉雜了不同於在地知識的外部知識系統而內捲化成為新的在地知識。從分享、討論中,我們看到知識整合的過程,更看見地方知識與以科學知識為主流的外來知識交鋒時所產生吸納、融合、轉化的歷程,而以一種 hybrid knowledge 的姿態展現”在地”災害知識並實踐於災時的行為,我們借用人類學大師提出的概念,稱之為內捲化過程 (involution)。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內捲化的(在地)災害知識作為以居民觀點詮釋公部門災害管理手段的融合視野,是有助於政府的防減災政策更貼地氣的符合社區/部落的需求與特性;在地知識也擺脫時間、空間、社群的束縛,更具有彈性、動態地以地方的’語言’回應公部門災害管理的手段,藉以降低社區與公部門間對因應災害風險的認知與行為落差。

更多有趣的田野工作觀察,歡迎大家閱讀凱閔的碩士論文,或瀏覽我們發表於國際刊物的文章,從 knowledge integration, hybrid knowledge,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延伸對此議題的學術討論:

參考資料

張凱閔 (2018)。 應用在地知識於降低災害風險之研究:以松鶴社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u3p84

Lin, P. S.* and Chang, K. M. (2019, in press) Metamorphosis from local knowledge to involuted disaster knowledge for disaster governance in a landslide-prone tribal communit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OI: 10.1016/j.ijdrr.2019.1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