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新恩/台大城鄉所碩士班

前陣子有個韓國美食節目《街頭美食鬥士》來到台北市和新北市介紹台灣美食,播出後在韓國掀起一股台北熱。主持人白鍾元走訪的雙北美食,以及吃飯過程中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也讓許多在地人驚呼主持人真是「巷仔內的」。在眾多店家中,主持人走訪三重吃到的虱目魚湯與虱目魚蓋飯特別吸引我,因為虱目魚能談的事情太多了。虱目魚為什麼被稱作虱目魚?為何虱目魚會成為台灣養殖產量最高的魚類?為何三重能吃到道地的台南虱目魚湯?虱目魚塭又在都市發展與能源轉型中扮演何種角色呢?且讓我娓娓道來。

圖1 虱目魚湯,看到就餓惹/取自 flickr。 mikikana攝

別再相信「啥乜魚傳說」啦 !

虱目魚名字由來眾說紛紜,其中牽涉的語言文化之廣,反映台灣多元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以下是幾種虱目魚名稱起源說。

  1. 鄭成功說:這可以說是流傳最廣的說法。相傳鄭成功初至台灣,有民眾奉上虱目魚。鄭成功問說:「這是什麼魚(啥乜魚)?」卻因為他的泉州腔讓民眾以為他賜魚名為虱目魚。此傳說又讓虱目魚有「國姓魚」的別稱。不過這應該只是個民間傳說。除了因為和鄭成功相關的故事大多是穿鑿附會以外,另一個原因是荷蘭人自 1640 年代起,沿岸一荷哩(7.407公里)內禁止漢人居住。虱目魚養殖技術在鄭成功初至台灣時應該還沒被引進,也不大可能有進貢虱目魚這個橋段發生。
  2. 塞目魚說:已故的前水試所所長鄧火土認為,這是因為虱目魚眼睛上有脂性眼瞼,因此被稱作「塞目魚」,之後讀音以訛傳訛成了虱目魚。
  3. 把鯖魚當虱目魚說:日文的鯖魚讀作さば(讀作Saba) 與虱目兩字台語讀音相近。鯖魚和虱目魚外觀相似但體型差距甚大。日治時期台灣民眾將鯖魚的名稱和虱目魚混淆因而借用。
  4. 西拉雅語眼睛說:因為其眼睛特徵而從西拉雅語的眼睛(masame)一詞轉化而來。連橫(連爺爺的爺爺)在《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記載:「臺南沿海素以畜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至今依然能聽到「麻虱目」這個說法。
  5. 西班牙語說:水產專家林明男認為,虱目魚是從西班牙語Sabado而來。殖民澳門、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借用產於地中海的Savalo來稱呼捕撈到的野生虱目魚。而荷蘭統治下大員熱蘭遮城的漢人與馬尼拉的漢人有密切交流,因而沿用此名並衍生成虱目魚。

中研院台史所鄭維中老師同意林明男的說法,但透過歷代文獻與商業交流情況推敲出名稱變遷,並提出假說:鄭氏王朝初期於今日印尼蘇拉威西至東爪哇一帶航行與貿易時,透過熟稔當地的布吉斯人水手,得到虱目魚作為口糧。布吉斯語屬於馬來語系的一支,馬來語系「後位修飾法」的特性讓布吉斯人借用西班牙語將虱目魚稱為Bale (魚)Savalo(也就是虱目魚,但用來形容前面的Bale)。之後逐漸被簡化為Ba-Sava,而成了「麻虱目」,以及虱目魚。

寫到這裡,可說越寫越餓。且讓我先去吃碗魚湯解解饞,再告訴你:虱目魚為何會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以及更多關於虱目魚的事。

參考資料:鄭維中,2018年6月,〈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2期, 頁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