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記得有個上篇嗎?如果還沒看過的可以點這裡。
在下篇中,我想將焦點轉到養殖虱目魚 的家:虱目魚魚塭在台灣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可能的風貌。
前世今生:魚塘加魚塭,迸出新滋味
台灣的養殖漁業起先可以分成魚塭(Brackish water ponds)與魚塘 (Freshwater ponds)兩種養殖方式(或者說,生態體系)。魚塭起初是指在海邊的潟湖或濕地處,築堤蓄水養魚;而魚塘可被視為水稻農業生態體系的一部分,是使用蓄水灌溉用的水塘養魚。中研院臺史所曾品滄老師〈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比較分析〉交代了台灣養殖漁業到清領時期的發展情形。

魚塭(網友knom.lai攝,創用cc授權)
虱目魚雖然是廣鹽性魚類(耐受的鹽度範圍廣),但最適合住在半鹹水地區,所以常出現在河流出海口處或海岸一帶。因為這種特性,使得虱目魚成為東南亞最早的養殖魚。據研究,東爪哇居民在十五世紀前後就在海岸邊設立鹹水魚塭。後來魚塭養殖法傳進菲律賓,使虱目魚成為菲律賓人的重要魚類。在台灣,魚塭的文獻紀錄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雖然無法可考,但曾品滄推斷,由十七世紀華人在台灣、爪哇與菲律賓之間的密切貿易與交流,魚塭應是由從後兩處引進台灣。而根據明鄭時期文獻,當時就開始有修建埤、塘來灌溉,但魚塘養殖還不成熟。清領時期更多漢人入台拓墾,更多灌溉設施設立,草魚、鰱魚種苗從中國輸入,並利用水塘或陂潭飼養。
魚塭與魚塘雖然在差不多時間被引進台灣,但發展命運大不相同。魚塘雖在中國華南地區高度商品化,但引入臺灣後因為魚苗取得不易(魚苗多須從中國華南進口),以及得仰賴雨水補充水源等限制,使得養殖活動得依附在水稻農業生態體系之下,缺少獨立發展的空間,無法形成高度商品化的生產形態,直到清末甚至日治時期,大多是農家副業。反觀魚塭養殖雖然較侷限在臺灣西南部沿海,卻是適合此區域環境條件的土地利用方式,魚苗來源充足。
台灣人對魚類的需求到清領時期與日俱增,尤其是最大的消費市場:台灣府城。養殖魚類,尤其是虱目魚嵌入當地居民的消費生活秩序中,賦予養殖活動商品化的條件,成為臺灣西部沿海的重要產業。魚塭的經營成本高、風險大,但獲利也高。加上大量河川與海埔新生地形成,臺灣府城的富商因此積極投入資本從事魚塭的開發,以招佃養魚或合股經營魚塭事業進行,更強化此魚塭養殖資本化與專業化的特性。曾品滄認為魚塭養殖可以在清中葉以後(約道光年間,1821-1850)迅速擴大產業規模,是因為資本化與專業化的結果,也對臺灣西部沿海社會與經濟造成深遠影響。
曾品滄也提醒讀者,雖然魚塭與魚塘是承襲不同來源的二種養殖方法,但它們在臺灣的發展並非完全分立。兩者技術上相互援引、採借,甚至在有些地方被混合使用。例如一些西部沿海的魚塭,因為海岸線西移而逐漸無法汲引海水,水源逐漸轉成淡水,便改成放養草、鰱魚,或是利用虱目魚的廣鹽性,將前兩者與虱目魚混養。一些用於魚塭的生產制度被沿用在魚塘上,如由專業技術團隊專責管理魚塭(由總管「長年」帶領不同專業的「塭丁」團隊)。而在戰後臺灣的養殖活動上,魚塘養殖的「做水」(水質管理)技術被普遍使用在虱目魚的魚塭養殖上。
當魚塭盛世不再:魚塭與都市轉型
台大城鄉所羅皓群的碩士論文《魚鄉變形記:台南台江魚塭的社會生態轉型》認為台南台江一帶魚塭的演變,服從於都市轉型邏輯,並和原來居民脫鉤,造成人們無法賴以維生而被迫離開。作者的分析結合社會自然 (socio nature) 人與非人共同建構環構,以及尺度政治 (scale politics) 的再/去領域化視角。羅皓群指出,台江地區大量停塭看似因市場機制造成(價格不好),實際上是藉由台南市府的諸多政策與建設重返發展軌道;而台江魚塭的組件於 1990 年代中期開始遭到地方政權襲奪,用以推動都市-區域再結構,維持市區中心性,造成魚塭組件間失去聯繫,因而無力恢復以往樣貌。
何謂組件之間失去聯繫呢?例如作者主張,現代國家將魚塭既有的水系網絡以防洪與增進生產為由被收編進國家主導的水治理當中。魚塭作為台江的社會生態系統,首度遭到拆解。調節自然風險的責任由以魚塭為中心的地域社會,上移至以洪患與水源治理為中心的國家,這讓在地的物質與社會保護機制逐漸消散。論文先以魚塭在台灣發展的歷程與演變為主軸,描繪台江濱海自然演進的過程,並提出當前魚塭轉型的主要動力來自於都市化;接者以黑面琵鷺、 土地開發與洪患污染整治為例,描繪當前魚塭治理的邏輯與非人的特質;最後分析漁光島的發展歷程,呈現在地社會生態的崩解與修補作業,始終臣服於市區主導的尺度工程下。結論整理魚塭如何演進為濱海自然的過程,並且提出在都市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如何作用於生活實作與治理趨勢當中。

魚塭意義與轉型歷程(表/取自羅皓群(2017))
近年來,對於魚塭的未來還多了一種可能,那就是成為再生能源的製造所。「漁電共生」是結合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的新能源模式。利用立柱式(將太陽能面板在魚塭上架高數公尺,以文蛤為主)或浮動式(用浮筏將太陽能板置於水面上,以吳郭魚、虱目魚與泰國蝦為主),在不改變養殖物種、養殖作業方式的前提下與既有的漁塭結合。在農委會水試所一系列實驗後,證實 40% 遮蔽率下,養殖文蛤、吳郭魚、石斑、鱸魚仍可維持七成產能,而文蛤、鱸魚、虱目魚的產能甚至超越一般魚塭。農委會水試所指出,因光電設施遮蔽部分水池,水溫反而能降低 1 至 3 度,夏季時對部分魚種能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水試所已於 11 月 29日啟用漁電共生試驗育成基地,未來太陽能光電廠商將進駐臺南七股海水繁養殖中心及臺西試驗場共 20 公頃的漁電共生創育基地,研發光電養殖整合系統及管理模式。
不過漁電共生真是有利無害嗎?政府與相關業者強調,在地狹人稠的台灣,這樣一地多用的方式能提升產值又能永續發電,是多贏局面。一些養殖戶與環境團體則對租金上漲、漁獲量、審查過程中能否養殖有疑慮,也指出可能有潛在的污染(電鍍版與支架是否會溶出重金屬)、地層下陷的疑慮與對鳥類覓食的衝擊。目前相關規定要求申請漁電共生前需要地主與承租戶雙方同意、租金漲幅最高不超過 60%,以及漁獲量至少要維持原有的至少 70%。
漁電共生在台灣才剛起步,對於魚塭與相關行動者的影響還不明朗。不過或許我們能參考其他台灣再生能源設施的案例,看魚塭作為物件如何與人/非人共同建構網絡,以及再領域化的過程。台大地理系洪伯邑老師(2019)以彰化(以芳苑一帶為主)為田野,指出沿岸的潮間帶從國光石化改為設置離岸風電發電廠的過程中,與牡蠣養殖場和台灣白海豚的棲地相互重疊。文中再思離岸風電計畫的「綠色」標籤再領域化的政治意涵。離岸風力發電廠作為非人類物件,既為崛起的能源資源,也是政府重新包裝發展計畫的方式。這個物件與資源剝削和自然保育相互競爭。發展綠能和保育牡蠣養殖地景、保護瀕危物種之間意義相互交纏也彼此競爭。這些資源透過關係性地方,和各種人與非人元素之間以非線性的方式連結。

在芳苑,蚵寮和離岸風機在潮間帶並置。(洪伯邑(2019)攝,取自其文)
魚塭在台灣的未來還有許多可能,也期待看到更多相關研究。最後,由於篇幅關係沒辦法細述,但鄭肇祺老師的 Managing a Hub: Regional Networks, Trad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Culture of Taiwanese Milkfish Sector 也值得一讀。作者以嘉義縣漁村為田野,描述各種虱目魚養殖經營模式,並以人類學常提及的小商人理論 (petty capitalism) 作為框架,討論小商人作為水產中間人所呈現的商業策略,為臺灣講求水產加值的治理提供建議,同時從理論層面論述臺灣的小商人文化如何於鄉村社會中延續及變異。我也會附在參考資料供各位參考。
參考資料
碩士論文
羅皓群(2017)。魚鄉變形記:台南台江魚塭的社會生態轉型。The Metamorphosis of Fishery: The Soci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t Tai-jiang, Tainan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4t42b
期刊論文(依中文姓氏筆畫)
洪伯邑 Hung, Po-Yi. (2019). Placing Green Energy in the Sea: Offshore Wind Farms, Dolphins, Oysters, and the Territorial Politics of the Intertidal Zone in Taiwa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1-22. doi: 10.1080/24694452.2019.1625749.
曾品滄(2012)。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比較分析。Brackish Water Ponds and Freshwater Pon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Qing Taiwan 臺灣史研究,19(4),1-47。doi: 10.6354/THR.201212.0001
鄭肇祺 Cheng, E. S. K. (2019). Managing a hub: regional networks, trad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culture of taiwanese milkfish sector. 中國飲食文化, 15(2), 55-113. doi: 10.30152/JCDC.
相關報導
陳文姿(2019 年 8 月 6 日)。全國指標 漁電共生如何不踩雷 七股的在地經驗【專題】。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19028
莊曉萍(2019 年 11 月 29 日)。水試所漁電共生試驗基地啟用 20公頃助光電商掌握養殖管理模式。農傳媒。https://www.agriharvest.tw/?p=721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