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儒(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站小編)
每隔一段時間,歐美國家就會傳出熱浪(heat wave)的消息,動輒三、四十度創紀錄的高溫出現在曾經涼爽舒適的都市裡。對於不習慣如此高溫的當地人而言,熱浪下的生活可說是地獄也不為過。筆者也曾在2017年造訪東歐國家塞爾維亞時遇到熱浪,多數住家和設施都沒有裝設冷氣,也沒有準備比較涼爽的寢具,晚上在37°C的溫度下根本無法入睡,白天活動時也常需要休息,才能避免中暑。
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近期有一個新產生的國際串連活動就宣佈,要將「命名熱浪」當作最優先推動的事項。包括美國的研究機構、紅十字會、雅典和墨西哥市等不同的組織都參與其中,他們認為將熱浪分級並給每波熱浪一個名字可以讓更多人認識熱浪的嚴重性。

熱浪來襲時,泡在水中是個好方法。
圖片來源:Caribb
熱浪來襲時不像颱風、颶風或是龍捲風,沒有明顯的徵兆,所以若沒有事先知道有關熱浪的消息,就難以在高溫下有適當的處理措施,造成許多傷亡。事實上,根據報導,1995年芝加哥熱浪造成約700人死亡,俄羅斯2010年的熱浪更造成驚人的5萬人喪生。熱浪安靜的出現,卻會造成遠多於其他劇烈天氣現象的傷害,在氣候變遷的問題下,還會越來越嚴重。
一份研究顯示,部分地區像是波斯灣沿岸地區和北美洲西南地帶,已偶爾會出現超出人類生存極限(survivability limit)的高溫了。在濕球溫度(加濕空氣使相對濕度為100%時所測得的溫度)達到35°C以上時,人類會無法透過流汗降低體內的核心溫度,若曝露在高熱環境太久,人體體溫就會過熱而引起一連串致命的熱中暑症狀。從前,由高濕度和高溫所組合而成的危險天氣並不需要特別關注,但在地球暖化之後卻很可能會成為普遍的健康問題。發展程度高的國家也許有能力適應熱浪變成常態的天氣,可是對無力負擔的開發中國家而言,這樣的天氣很可能會造成更多傷亡和損失,貧富差距成為影響國家應變能力的重要因素。
社會資源的差異也是政府試圖減少熱浪傷害與死亡人數時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最有可能受到嚴重影響的族群如精神疾病患者、獨居老人、低收入戶和無家可歸者,都是最沒有能力採取行動預防熱浪的人。缺少有冷氣的環境也是影響熱浪死亡人數的原因之一,推動命名熱浪的倡議中,也包含建立保險機制,使地方政府在熱浪來襲前能夠提早建立移動式冷卻站和其他設施,幫助有需要的人。
報導提到,命名熱浪的串連活動公佈之後,廣泛獲得公衛專家和氣候學家的支持。有人認為幫沒有形體的熱浪取名字可以讓它變得更有實感,促進資訊的分享傳遞。但另一方面,因為熱浪的影響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公認的定義,不同地區的人遭遇熱浪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幫熱浪命名無法反映熱浪的特殊性質。若沒有其他措施,命名其實不能讓民眾真正認識熱浪的嚴重程度。
目前已經有進行命名的天氣現象有颱風、颶風、和溫帶氣旋。命名颱風跟颶風的作法如今被認為是成功的,但溫帶氣旋的命名則有正反兩極的評價,可以當作推行熱浪命名的參考。美國電視頻道Weather Channel在2012年開始為溫帶氣旋命名,但招致許多批評,英國和愛爾蘭氣象局的命名制度則順利的多。民眾在面對具有危險的天氣現象時,還是需要具有權威性的消息來源,官方的氣象局就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所推動的溫帶氣旋命名才顯得比較成功。所以在推動命名熱浪時,各國氣象局和國際氣象組織的幫助還是相當重要。
目前美國國家氣象局還無意加入推動命名熱浪的行列,不過串連活動肯定還會繼續下去,並試圖釐清熱浪的科學定義和找出減少熱傷害的方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真的可以看到熱浪「雨果」出現在新聞標題了。
本文主要參考自
Heat wave ‘Hugo?’ New coalition seeks to name hot weather like hurricanes.
Humidity and heat extremes are on the verge of exceeding limits of human survivability, study finds
Europe heatwave: Why are temperatures on the continent soaring?
更多每週焦點專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