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偉(中央警察大學 防災研究所碩士生)
桃園復興的「角落生物」:嘎色鬧部落
「山區部落」對於像我這樣的平地人而言,往往散發著一股略帶神秘色彩的吸引力,促使我想去一探究竟;而一個位於主要交通幹道以外、曾受過土石流災害、又醞釀著觀光發展的原民部落,就更讓我對於部落的形象反差有著極大的興趣,也因此我和我的同學們因著一門課程而選擇了嘎色鬧部落做為我們田野探訪的區域。
想造訪這個位在桃園市復興區奎輝里七、八、九鄰的泰雅族部落,要由北部橫貫公路轉進羅馬公路 (桃118線),經過溪口台部落之後,再轉進一旁岔路蜿蜒的奎輝產業道路才能抵達。正如嘎色鬧 (Ksunu) 泰雅族語原意「Qus」所傳達的意思:最角落的地方,的確,嘎色鬧正是一個一不小心就會開車「路過」其入口,卻不知裡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部落。這裡從來就不是個熱門景點,甚至可說是人煙罕至;雖有著觀光發展的願景,但與羅馬公路沿線熱門景點相比,嘎色鬧就像是當紅卡通角落生物一般的清新可愛。
為了發展,部落成立了「桃園縣原住民嘎色鬧產業發展協會」,嘗試著要運用地方的特色推廣部落,努力擴大當地人的在地就業,因為他們相信健全的地方產業是部落發展的根基。2007年因緣際會與世界展望會搭上線,在世展的協助與輔導下,嘎色鬧部落一批愛土地的族人開始在部落中種植有機蔬菜,希望在恢復土地健康的同時也能讓族人在部落裡就有足以養家的生計來源。經過一番努力,嘎色鬧的有機蔬菜在2011年順利取得有機農場的認證,這為部落注入了一股希望,並在隔年開始推展部落觀光遊程,發展以泰雅獵人體驗為主題的生態導覽。他們也在共識凝聚的過程中,開始以「蜻蜓部落」自稱這個蜻蜓數量和品種豐富多元的地方。
然而,宥於地理環境的限制與社會的不利情境,包括有機農業的高額認證費用和產量不穩定、產業道路狹小而不利羅馬公路線觀光巴士遊客造訪等問題,使這些努力難以成為穩定的收入來源,難以穩健部落產業。
契機,始於災害
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過境,在北台灣降下豐沛雨量,奎輝溪上游多處坡地坍塌,造成溪道堵塞。一個月後,午後雷陣雨再次造成上游崩塌,導致部落上游的堰塞湖潰堤,一時間大量土石沖刷而下,造成部落七鄰Lcing聚落房屋及道路受損,所幸無人員傷亡。

2015年土石流過後拓寬強化的水利工程(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災後,土石的清運成了公部門頭疼的問題,要將大量的土石從這麼偏遠的山區部落運下山,是多麼浩大的工程。這時,鄉公所和里長商討後,決定就地尋找可以堆放土石的地方。「當你準備好了,機會來時你才能把握住。」嘎色鬧露營區營主陳大哥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抓住了機會,而除了嘎色鬧露營區之外,那結山露營區和蜻蜓露營區也都是土石堆置的地方,他們利用堆放的土石、夯實填平,開始發展露營區。加上既有的農特產品(例如火龍果、生薑、椴木香菇、五月桃、橘子…)、部落的生態導覽及泰雅獵人文化體驗,一切水到渠成,幾年下來,露營區來客數也逐年穩定上升。
現在,教會牧師和幾個在部落裡發展較為穩健的族人,也在努力影響更多的族人,就如嘎色鬧營區營主陳大哥所說,要思考如何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以及如何讓部落能永續發展。

帶我們去田裡挖生薑的那結山露營區老闆(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訪談幽默風趣的嘎色鬧露營區營主(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從變動中看到部落的韌性
2017年起,嘎色鬧部落申請到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計畫補助,成立蜻蜓文化健康站(下稱文健站)。文健站的目的在於提供偏遠地區原住民長者日間預防照顧服務,落實在地老人化理念。嘎色鬧部落的蜻蜓文健站運作得有聲有色,例如平日每天中午的共餐,由教會牧師召集族人,在文健站共同享用午餐,也能彼此照顧,相互知道部落裡每一位長者的狀況。此外,也運用教會的福音車,由志工族人接送長者往返文健站共餐。

蜻蜓文化健康站(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嘎色鬧部落在教會牧師和社區營造幕後功臣茩莃宓敨崮的共同努力下,透過原民會早期推動的「活力部落計畫」,到近期的「蜻蜓文健站」,成功的串連起部落族人的情感和互信,更喚醒部落裡泰雅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共享」精神。嘎色鬧部落的營造,不僅在地方看見成果,也常在政府計畫評比中名列前茅,更獲得108年度原鄉第一區優等的殊榮。
就在我們拜訪部落的這個時間點(2020年底),部落共識會議決議,從2021年開始文健站不再接受政府計畫補助,將採取自營模式繼續部落營造,而牧師與茩莃宓跟我們說,這是部落對自己族人一個信心的考驗。自營談何容易,需要場地、需要人力、需要經費挹注,在在考驗著部落這幾年建立起的社區網絡。而接受我們訪談的嘎色鬧露營區營主在共識會議中,表示部落轉換成自營模式後,他可以提供資源協助,首先就從場地開始。這正回應了這個部落最珍貴的價值-維繫部落互助互利的泰雅文化精神。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2002)認為韌性的重要來源是社會系統可自我組織、學習調適及災後恢復的能力。嘎色鬧部落在經過2015年的土石流災害衝擊後,公部門強化了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但更重要的是部落內部逐步穩健的在地產業,以及以部落共識為核心的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
我在嘎色鬧部落的田野故事中,活生生地看見了「仙台減災綱領(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中所倡議的Build Back Better。
參考文獻
UNISDR (2002). 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Preliminary version (No. INIS-XU–010).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2015).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20 from https://www.unisdr.org/files/43291_sendaiframeworkfordrren.pdf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