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驥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感謝伯邑老師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此分享我出版在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的文章 (Wang, C.-M. (2019). Performing and counter-performing organic food markets in East Asia: The role of ahimsa,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faith groups.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doi:10.1111/geoj.12338)
我想從兩個台灣官方的統計數據來開始:首先,根據桃園機場公司的統計,桃園機場 2018 年全年入境的人數達到 23,034,106 人 [1];再來,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統計,光 2019 年 1-10 月為止,台灣的進出口貿易統值即達到 505875.93 百萬美元。
這二個數據說明,台灣早已是全球高度連結的一部份。而那些被認為遠離全球化影響的邊緣鄉村社區,也常見許多外籍移工朋友們的身影,穿梭在各式各樣的鄉村型工業區間。簡單來說:全球化力量不斷的在改寫鄉村地區的經濟、地景以及日常生活經驗。但到底在地鄉村經濟如何變化?生產系統如何轉化?在地鄉村地景如何轉變?是在地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完全被全球化力量所取代?還是在地反對全球化的入侵?這些問題就成為晚近地理學者所關心的焦點。
本篇文章即是基於這個發問,但我關心的是:台灣的糧食生產系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產生改變?我將主軸放在台灣有機農業市場。雖然台灣目前已處處可見銷售有機農產品的零售商店,然而有機農法乃自 1980 年代才開始在台灣被廣泛討論。然而,我們要怎麼理解台灣有機農業市場的出現?和全球化的關係又是什麼?這就成為我研究的核心發問。
在國際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當中,有機農業的出現,一直被認為是站在慣型農法的對立面,特別是其強調環境友善、勞動正義以健康。從這些面向來看,全球的有機農業運動經常也被認為是環境及勞權運動的一環。但在 1990 年代未,一群來自美國的地理學者認為 (代表人物為 Julie Guthman 以及 Daniel Buck),有機農業在美國的發展,已經變得愈來愈像他反對的對象,即:大型廠商逐漸介入有機農業並採取最低有機認證標準、聘雇大量非正式員工、以及有機堆肥開始出現大型化、標準化生產方式。他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有機農業的「慣型化」 (conventionalisation)。
Guthman 及 Buck 的研究,在農業社會學界引起了許多的論辯,來自大洋洲及歐洲的研究者,以不同國家的脈絡嘗試挑戰或是印證有機農業的發展路線。然而,近年來許多受後結構主義影響的研究者認為,此「慣型化」與否的論辯,實無助於我們理解有機農業在各地的複雜發展 (有興趣,可進一步參閱 Le Velly & Dufeu, 2016; Wilson, 2013)。在這個脈絡底下,我認為東亞的有機農業發展,有其特定的歷史脈絡以及社會經濟背景,無法用「慣型化」的論辯來理解。我認為行動者網絡理論所啟發的市場化及經濟化的研究視角,強調市場的多元性以及異質性,有助於解釋東亞有機農業市場的浮現。

日本超市:規模有限的有機蔬菜零售(王驥懋攝)
我進一步探索台灣有機農業市場,並追溯日本的有機農法如何影響台灣有機農業運動。我發現日本的有機農法和宗教組織有緊密的關係,例如日本的 MOA[2] 以及賀川豐彥 (Toyohiko Kagawa) 等。台灣則自 1980 年代開始,開始透過農改場,試驗適應台灣的有機農法,同時也透過各種管道,學習日本的有機農法。而 MOA 台灣分部,也在 1990 年代初期成立。
然而台灣學習日本的有機市場經驗,並非一平順的過程 [3],而是有許多社會/技術問題需被加以克服。因此,MOA 台灣分部和農業場的試驗人員合作,嘗試發展出適合台灣的有機堆肥、防蟲以及防草的田間實踐。但有機農業在台灣的快速成長,一部份要歸因於另一宗教組織:慈心有機。MOA 台灣和慈心有機積極合作,加上慈心的組織運作、初期的保價收購、格外品的保障採購以及零售管道的建立等,都使得慈心得以進一步將有機農業市場「作」出來。
簡單來說,台灣及日本的有機農業市場浮現,無法用「慣型化」的論辯來掌握,我認為後結構主義以及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市場觀點,提供了一個務實的視角 (pragmatic perspective) 來解釋這二地有機農業市場。此外,本研究也進一步指出,慣型化理論仍然以「國家」為單位尺度,無法理解全球化下,由於高度人流及物流所造就出來的有機農業市場(如日本及台灣的跨國專家);此外,東亞的有機農業市場個案,也反對宗教世俗化的觀點。我認為宗教團體乃和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共同演化,透過調適當代的世俗生活方式,而持續擴大影響力。
Le Velly, R., & Dufeu, I. (2016).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 as “market agencements”: Exploring their multiple hybridit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43, 173-182. doi:10.1016/j.jrurstud.2015.11.015
Wilson, A. D. (2013). Beyond Alternative: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ous Food Spaces. Antipode, 45(3), 719-737. doi:10.1111/j.1467-8330.2012.01020.x
[1] 資料來源:https://www.taoyuanairport.com.tw/company_ch/NewPassengerQuery
[2] MOA 由岡田茂吉追隨者所創。
[3] 此過程,我利用行動者網絡學者 Callon 的概念,將之稱為展演性衝突 (performation struggle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