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新恩(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站小編)

武漢肺炎(COVID-19)持續疫情襲捲全球。各國因為關閉公共設施和大部分商店、封城或者封鎖國界,而出現一波又一波的搶購和囤積潮。正當台灣人冷眼旁觀,表示哼哼我們早就搶過一波衛生紙,另一波搶購潮不經意的襲來。3 月 18 日單日 23 例加上累計確診到三位數(還是漂亮的 100),讓恐慌心理再現。不少民眾開始到超市搶購衛生紙、泡麵、乾糧等民生物資。有些人是擔心生產鏈會因為疫情中斷、有些人是為了減少出門、還有些人是理性看待疫情,但被其他人的瘋狂搶購嚇到只好來一起參與這波宗教盛事。這波搶購潮也讓政府各單位分頭出來喊話:有的叫你不用趕著買,有的要你盡量買,但殊途同歸,都是強調物資足夠。無論你是否參與過這幾波搶購潮,都推薦讀讀英國地理學者 Kezia Barker 在 Geography Directions 的 Maybe we should be preparing for the zombie apocalypse。這篇是她在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發表文章的介紹文。她主要談 prepping (包含準備乾糧與民生物資、建造防災設施,以及學習求生技能等一系列行動)如何幫助我們了解當代社會的經驗,並且回應各種危機。去年 12 月的文章標題,現在看沒有一絲一毫的聳動或誇飾。

meme-preppers

圖 1 快備好物資,可樂那來ler,全城封鎖la~(圖片取自引用文章)

文章一開始提及,活屍到處跑的末日場景象徵當今社會恐懼的氛圍,以及毀滅世界的可能。但活屍來襲的意象實在太普遍,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通常是個笑一笑就過去的可能。然而各種事件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危機真實存在,而且每個人都有一定責任準備去面對。倡議氣候危機者,強調該以「自家失火」的急迫性看待。大眾運輸通勤時,常有廣播提醒「注意身旁可疑人士」,他們可能是一時失去理智的精神疾病患者、籌劃縝密的恐怖份子又或者是沒帶口罩又咳嗽的阿伯。

在英國,有一群未雨綢繆的人們形成一種 Prepper 次文化。這些人預防各種可能的危機,儲備各樣物資(bug-in)、又準備了緊急時帶得走的急難包(bug-out),還學習一些野外求生技能。不過這些人老是被描繪成「帶著錫箔紙帽的肖仔」(唐鳳也接英國業務?),愛用昂貴的裝備卻囤積一些便宜的物資,例如捲筒衛生紙(…)。這些人也多半心知肚明,知道自己被主流社會認為是群懼怕一些可能性極低的末日災難。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自己常被誤解:「第一,我們期待著某些事發生;第二,如果發生了我們會很開心」。

不過在英國,社會逐漸對這群防備危機的人們改觀。英國脫歐前的混沌不明引發人們對於斷貨的恐慌。而對氣候變遷有研究的專家們也呼籲人們,應該對危機有警覺,並秀出自己如何為「氣候末日」儲備物資。

根據作者調查,英國的 preppers 防範的不只是機率極低的極端危機和事件造成的基礎設施崩壞;也防範更為常見的危機,像是突然生病沒辦法出門、無預警失業等情況。這些危機的共通點,在於使人被切斷公共服務,落得要自立求生。prepping 次文化反映現代社會運作的矛盾:現代社會強烈仰賴各種網絡和基礎設施;但這些基礎設施和網絡因著結構性的不平等和缺少投資,而搖搖欲墜,容易土崩瓦解。preppers 不信任政府對危機的預防和應變充滿不平等,因此只能自食其力先預防。在英國國內和國際間的一些天災人禍中,我們的確能看到國家救援安置的不平等。prepping 是英國社會一種回應新自由主義政府和公共投資緊縮的方式。

pepper-in-bunker

圖 2 Preppers 表示:先知總是寂寞的 (Nicholas Kamm/AFP/GETTY IMAGES)

作者最後提出兩點結論:面對未來各種可能的大災難(其中大多數是人禍),我們可能無法度過。而資本主義建構的社會,限制人們對未來的另類想像。有人曾說過:「想像世界末日比想像資本主義終結簡單多了」。而 prepping 不只為讓人度過危機,也試著召喚另一種對未來的想像。對不少 preppers 而言,學習求生技能並不只是為了求生,也是一種生活樂趣。有個 prepper 半開玩笑的要求作者要守住秘密:「噓~~別告訴別人我家有地下碉堡!」

作者最後表示:或許我們真該為活屍末日那天做準備,畢竟防範活屍末日的同時,我們也防範了各種危機。

參考資料:

 

 

 

作者原文

Barker K (2019) How to Survive the End of the Future: Preppers, Pathology and the Everyday Crisis of Insecurit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https://doi.org/10.1111/tran.1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