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賴峻祥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論文「再現與體現:台北市小劇場與都市地景的共構」獲得108年度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
賴峻祥(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學生)
《再現與體現:台北市小劇場與都市地景的共構》本篇研究旨在瞄準小劇場於建構都市地景要素的過程。以地景作為分析對象,並加入小劇場的特徵和新形式,分為兩個切入點探討這個動態的過程:再現(representation)與體現(embodiment)。並分析兩個切入途徑裡所處理的歷史、文化、人地互動,將抽象的感覺轉為具有探討價值的議題,最後翻轉並重述都市地景的意義與價值,帶給讀者一個不同面向的「台北感」。
本篇研究的亮點為研究者以自身劇場經驗作為背景,探討都市地景與小劇場的相互建構和人地互動所產生的化學效應,將較為「感覺」、「氛圍」的劇場相關語彙透過地景分析的途徑描摹出來,再進而分析當小劇場的現代藝術形式介入都市地景後將觸發何種新的地景意義與詮釋。而研究者以「小劇場」作為田野對象而非傳統劇場之因在於:小劇場是近百年才有的新的劇場藝術形式,且持續不斷的突破界限。以「實驗性質高」和「觀演關係高」的兩大特徵重新定義劇場與人的關係,巧妙地,這可以呼應到都市地景也不斷地呈現地景與人的關係,並隨時間演進而翻新。當兩者具高度呼應的關係扣合在一起後,這種彷彿「地景–小劇場」以及「人–觀眾」的四重奏將活化了都市地景各種面向:包含身分、意義、感覺。
當然,田野對象的選擇並非亂槍打鳥,研究案選擇在台北市進行田野調查也是考量台北在小劇場的數量及發展歷史相較悠久且多元。種種因素讓研究者的眼光最終聚焦在最有「老台北感」的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而說到這,相信讀著能很快地聯想到那具有歷史痕跡、承載許多老台北人記憶的歷史建築:西門紅樓。這棟過往的「八角樓」走過日治時期的市集,到後來的書店、娛樂場所、戲院、二輪電影院,至今成為台北市著名的觀光景點西門紅樓,文化局也在近幾年引進藝術家的小劇場創作,將一部分的西門紅樓規劃為「西門紅樓劇場」。這一路走來紅樓經歷身分、功能、意義的轉換,彷彿跟隨著台北市成為這座城市從過去發展至今的縮影,如此難得的歷史價值和多元身分交錯,如今又有「小劇場」新形式藝術能量的碰撞,作為田野的分析對象再適合不過。

西門紅樓劇場
圖片來源:schen1119 (Flickr)
回到本篇研究的主要兩條主軸:「再現」(representation)與「體現」(embodiment),皆為地景分析當中重要的環節,雖然抽象但對於幫助理解研究過程中地景意義的解構與建構的過程十分有效。巧妙地,研究者利用了「再現」與「體現」裡的概念互相對話,例如: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與寓居(inhabitation)探討地景裡人地關係之間的張力(tension)。以及小劇場的形式裡,表演模式和觀眾的視角所來的觀演關係的張力。在同樣的空間裡,同樣探討張力,一個來自於「地景」、一個來自於「小劇場」,一旦發生在同樣的場域裡,便具有相當的複雜性但十足的趣味性,那些被激活的要素和感覺造就不同觀點的都市地景,而透過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閱讀,它和人們之間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
最後,分析都市地景和小劇場的共構需要很多理論基礎的支持和田野的觀察,但也很重要的要素是:人。意味著,研究過程中必定少不了與小劇場創作者、工作者、表演者的交流,透過他們的意見分享,作為我分析理論的佐證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能互相交流些許理論、分析無法取代的人之感官體驗,雖然是為人的主觀想法但確實為建構都市地景一部分的重要元素。對於理解分析都市地景是一項莫大的幫助。
過往,對於跨領域的分析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因為同時得具備兩方或多方的專業素養,除了多多吸收知識和廣泛涉略之外,分析上還得為不同領域的分析途徑找到可以彼此呼應及共鳴之處,實則一項困難的工程,但也成為本篇研究最大的亮點。在未來,也能期待研究的案例不再僅限於專業知識的邊界內,而是可以多突破、多瞻望遠處,先射箭、再畫靶,對於此抱負與冀望,研究者期許在此篇研究中能夠展開第一步。
其他學生獲獎論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