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地景、文化與權力之課程:學生期末報告」系列文章)

許詠智(地景、文化與權力修課學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那塊石頭看起來真像山豬。」

「我覺得那更像一隻住在海邊的兔子。」

如果你曾親自走訪和平島公園,走在全新鋪設的舒適步道上,迎著吹拂的海風,會有一幅幅浪漫的地景在眼前展開。交疊著打在岸上的浪淘聲,不時聽到遊客們正對岸邊的奇岩怪石產生無限想像,提出各自的觀點熱烈討論著。

恰如人文地理學家Denis Cosgrove所說的:不同的凝視角度,使得目光聚焦在不同目的上,而不同的觀看視角也使同一個景點產生不同的意義(A glance is different from a stare, a sight is different from a vision; Cosgrove, 2003)。面對同一幅地景,捕捉與觀賞的角度隨著個人的經驗相異,所見到的畫面也不盡相同。

令人覺得有趣的是,搭配著撩人的詩句,海岸邊一處處的奇岩怪石被賦予特定的意象,成為地質公園的八個守護神。這些地景被一個個刻有地質公園品牌意象的浪漫圖框裱製,站在園方建議的最佳拍攝位置上,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圖畫似的呈現,與八位「守護神」借位合影。隨之生產的每一個畫面,背後都充滿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之間複雜的權力關連性。

 

畫作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十七世紀以來,一幅幅古典的畫作中,畫家由特定的觀點構圖,在畫布上呈現雙眼所見的景象,反映繪者當下的主觀視角,這一幅幅以線性構圖繪製的古典畫作,是Denis Cosgrove最初與地景相遇的方式。

畫框中的地景看似被侷限其內,空間不再以日常生活的實踐定義,反而成為繪畫與地圖圖紙上的量測關係。對地景的感知卻沒有消失,社群與土地的關係透過複雜的構圖,被隱藏在景觀的陰暗面中(the dark side of the landscape),地景的空間靈活性通過比例的變化躍然於圖紙上(Cosgrove, 2006)。

生長於天主教家庭的Denis Cosgrove,成長環境中充滿宗教的圖像,沉浸在這些為了傳達教義而繪製的宗教繪畫中,畫布所呈現的畫面對於讓他產生了懷疑,繪畫傳達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這些繪畫要繪製這些內容?這些成長歷程中產生的渺小疑惑,也成為未來形塑他認識與理解地景的重要養分。成長過程對地理學感到極大興趣的Denis Cosgrove,選擇前往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攻讀地理學,並在多倫多大學完成碩士學位,又回到牛津大學鑽研地理,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牛津大學、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倫敦大學擔任講師、讀者及研究生院長。

 

地景的觀看方式?

從Denis Cosgrove的學位論文《The Palladian Landscape: Geographical Change and It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Sixteenth Century Italy》中,可以窺見他對地景的興趣。自此Cosgrove將地景作為可以觀看的文本討論,並分析人們是如何透過自己的經驗,描繪、想像及解釋地景,提出文化地理學者對於地景討論的重要論點。

在拉夫堡大學擔任講者期間,Denis Cosgrove與同事Stephen Daniels共同編寫《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書中強調地景如何作為一種文化符碼,重現社會環境中的結構與權力關係,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與政治交流的模式。

Denis Cosgrove將都市的文化地景,透過劇場的隱喻表現。他認為若要找一個適當的譬喻來形容當代都市的文化地理,劇場可能比時下流行的文本更適合,因為劇場中可以捕捉到更多構成都市的視覺、聽覺或觸覺的生活體驗(Daniels and Cosgrove, 1993)。戲劇是一種結合視覺及語言的表演形式,也包含演員對文本的表達。劇場更擁有一個明確的空間(包含舞台布幕後方的透視空間),在戲劇進行的過程供演員與觀眾互動,而這些互動並不會被寫在文本中(Cosgrove, 1996)。

這本著作提供文化地理學者以「觀看」地景的方式凝視並討論地景的觀點,地景如同舞臺上沈重的布幕,由複雜的權力與結構交織而成。這本著作同時成為初學地理系學生的入門書籍,透過了解地景的藝術與結構,啟蒙對於地理的想像與概念。

 

重新觀看南加州

二十一世紀之後,Denis Cosgrove來到南加州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地理學教授,他熱愛這片充滿殖民文化色彩的土地。當他走上南加州山坡上的建築,從大片的落地窗俯瞰出去,落地窗的透明邊界恰巧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觀看邊界,從落地窗看出去的風景,被窗戶所框架,卻也將視野延伸到無窮遠處。

從南加州的歷史看來,西班牙的殖民痕跡鮮少被良好的保存下來,取而代之的是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所形塑的「地中海風情」。溫暖的氣候、宜人的空氣,加上廉價的鐵路票價吸引大規模人口移入南加州。

自1880到1920年間興起的小型社區,可以讀到一種殖民的鮮明色彩。如安納罕市(Anaheim)是德國人的烏托邦式定居點。這種社區的規劃正充分反映出世紀末(fin-de-siècle)模範社區的概念,寬闊的林蔭大道交錯於「工匠」風格的制式建築之間,廣為修築的公路及高速公路更提供南加州人消費地景的重要路徑。與之相對,起源自1940年代後期,呈現另一種「不規則」地景的好萊塢,往往圍繞著高爾夫球場設計的新興建築,成為南加州全新的代表性標誌(Cosgrove, 2006)。

這兩種不同的建築風格所構成的社區,同時並存於現代的南加州。呈現出地景之中常常容納完全相反或不相容的元素:過程和形式、自然與文化、土地及生命。地景透過具體的畫面重現世界中的現象,連結每個獨立的個體與社群。關於地景的研究也從二十年前聚焦於討論地景改變近代歐洲商業城市的土地產權關係,到今日的南加州透過地景的呈現,建構全新的現代空間(Cosgrove, 2006)。

 

地景的文化轉向

Denis Cosgrove於2008 年因胃癌病逝於加州,後被地理學界尊為新文化地理學「人文轉向」的先驅。Denis Cosgrove將地景與視覺意象的研究帶入文化地理學的研究範疇,開創新文化地理學以觀看作為討論地景的論點,也探索地理如何塑造地景。對Denis Cosgrove而言,地景不僅是研究的主題,還是產生地理意義與創造地理知識的媒介,透過觀看地景產生的空間理解絕非客觀存在的,而是隱含著個人的社會文化經驗。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參考文獻

  1. COSGROVE. (n.d.). Prospect, Perspectiv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Idea. Transactions /, 10(1), 45–62.
  2. Cosgrove, D. (1996). Windows on the City. Urban Studies, Vol. 33, No. 8, 1495-1498.
  3. Cosgrove, D. (2003). Landscape and the European sense of sight–eyeing nature. 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 249-268.
  4. Cosgrove, D.E. (2006) Modernity, community and the landscape idea,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1(1/2)/ 49–66.
  5. Agnew, John & Duncan, James & Staszak, J.-F & Debarbieux, Bernard & Fall, Juliet & Söderström, Ola. (2009). Denis E. Cosgrove (1948–2008).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3. 552-559.
  6. Denis Cosgrove and the “cultural turn.” Cultural Geographies 16(1)/11–12.
  7. Felix Driver (2008). Geography and vision: Denis Cosgrove, 1948-2008.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8, volume 40, 1779-1782.
  8. James Duncan(2009). Denis Cosgrove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geographies. Reflections on the career of Denis Cosgrove 1948–2008.
  9. Keith D. Lilley (2009) Denis E. Cosgrove, 1948–2008, , 10/2, 219-224.
  10. Stacie Townsend (2015). Symbolic Discourses: The Influence of Denis Cosgrove 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The California Geographer.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