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又欣(中山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英國 Durham 大學地理學博士)

我一向對跨國移動的理論與實踐深感興趣。這個興趣後來成為我跨領域研究的動力,引領我在不同學科之間移動。大學時期,我主修國際關係;碩班轉攻文化觀光。畢業後進入旅遊產業,因緣際會接觸到同志觀光。我開始對粉紅經濟(pink economy)作為新興社會現象以及其日常實作感到好奇。我想進一步探究:台灣號稱「亞洲同志燈塔」,吸引各國 LGBTQ 人士爭相朝聖拜訪;但為何泰國曼谷反而成為吸引台灣男同志大規模、反覆造訪並且密集參與各式性活動之地?這份好奇牽引我從業界跨回學界,赴英國 Durham 大學地理系攻讀博士,一頭栽入「性地理學」(geographies of sexualities)的世界。

「性地理學」即便已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仍屬人文地理學界中相對新興的次領域。它聚焦探索人類的「性」(sexuality),包含性別、性傾向、性認同、性慾望、性生活、性道德、性規範與空間性(spatiality),像是固著的地方/空間、流動與暫時性的時空情境、移動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具體地說,這個次領域剖析「性」如何與各種空間性交織與(再)生產;也耙梳不同空間性質與其使用、活動,如何受到「性」形塑。我的博論從性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探索台灣男同志往返曼谷性旅遊。在我的論文裡,同志觀光不再只是歐美主流論述詮釋裡,性地方商業發展與人權促進的交互應許;這種跨國移動更是在特定性道德價值體系與性魅力審美觀的雙重結構性壓迫下,在同志社會空間與社群文化中「不得其所 out of place」的邊緣「性主體」為了參與「正常」同志性/社交生活以及實踐「不正常」性慾望而發展出的生存策略。此外,我還發現台灣男同志的曼谷性觀光過程,不只是身體移動與情慾空間消費經驗,也是使自己「成為」一個符合社群內/外期待的「正常男同志」的認同塑造歷程。我的研究說明:不同形式的空間性如何鞏固、再生產一種超乎性傾向,並揉雜性道德判斷與性魅力期待的特殊性認同。

自 2020 年 8 月起,我在中山大學社會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與陳美華教授共同執行一項關於性產業與鄰里互動關係的研究計畫。從都市-社區這個地理尺度,我們研究性工作者及其勞動性質所蒙受的性污名,是否以及如何經由他們的現身與實作,擴散蔓延到周邊社區環境發生關係?「地方污名」是否存在?周邊居民如何看待與回應?他們如何與這些都市邊緣「性」協商共處?建立在這理解之上,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地方政府在劃設性專區上,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並思索解套的可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