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端傳媒特約撰稿人)
*JQY是誰?
然而負責土地事務的索國官員在就該起事件回應記者提問時,卻認為這起事件是場誤會,購買土地的人只是因為不清楚遺址意義,才會將土地圍起,背後並無任何政治意圖,也並非中國政府指使的結果,同時還輕描淡寫地指出,鱷魚溪遺址所在的位址一直都是私人土地,只是在今年初轉手賣給了索羅門「本地」的華商:JQY(Jiangqing Yang)。
這位當地人經常用漢語拼音縮寫稱呼的中國移民 JQY 是誰呢?根據登記在網路上的資料來看,他所開設的同名公司 JQY,其營業項目為汽車、汽車零件、工具機、建材和太陽能板等,是今日索國本地最重要的華人企業之一。
不知道算不算巧合,JQY 這個名字早在台索斷交之前,就經常出現在報章媒體的版面之中。
索國媒體《島嶼太陽報》曾於2018年爆料,指出前面提到的「選區發展基金」從 2012 年到 2018 年間,竟有 2 億 3914 萬索羅門幣(相當於10億新台幣)流向了 JQY 的公司,占七年來「選區發展基金」預算總額的八分之一,而且大部分款項都集中在最近四年。
雖然索國的零售和貿易業的確都受華商掌控,但以單一廠商的採購金額而言,這個比重依然非比尋常,加上 JQY 也的確被索國政府列為「優先採購廠商」之一,其與索國政府的關係不免啟人疑竇。
讓人起疑的,不只是 JQY 本人而已,JQY 的代表律師柯外嘉(Leslie Kwaiga),在當地政壇也頗為活躍。除了親中立場十分鮮明之外,柯外嘉也曾在 2000 年的族裔衝突期間,擔任非法游擊組織「馬來塔鷹」(Malaita Eagle Force, MEF)的法律顧問;當時馬來塔鷹綁架了時任總理、逼迫其辭職,也才讓今日依然縱橫政壇的索國總理蘇嘉瓦瑞,得以在當時首度上台執政。

圖 1 馬萊塔鷹(Malaita Eagle Force)前首領 Jimmy Rasta 和其他成員於2003 年繳械儀式(Photo Credi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on Flickr, 2003)
此外,經常代表JQY 取得土地的商業顧問蒂迪利(Gabriel Titili),也經常在媒體上發表言論,支持索國與中國建交;蒂迪利近期也曾提及將會成立漁業公司,據聞使用的就是 JQY 的資金。
從 JQY 的種種事蹟和人脈連結來看,他的確與索國政府關係密切,也極有可能就是中索建交幕後的推手之一。坊間盛傳,JQY 之所以能在瓜島取得許多土地(其中包括鱷魚溪的二戰遺址),也是因為瓜省政府的大力協助。除此之外,索國總理蘇嘉瓦瑞今年十月份於建交之後首次出訪中國時,JQY 也是十一名「隨行商界代表」的其中一員(其他代表也幾乎都是索國華商)。
熟悉索國華人社群的人士則指出,JQY 其實是2000年左右才進入索羅門群島的「新華僑」,原籍廣東,依循的也是最常見的移民路徑,亦即透過同樣來自廣東的「老華僑」引介入境,之後才在索國定居,以貿易零售為業。
循此,許多外媒報導中「鱷魚溪遺址被轉手賣給中國公司」的陳述,嚴格說來並不準確,因為 JQY 其實是一位中國移民,而他的公司和其他多數索國華僑一樣,也是到了索國之後才登記開立的「本地公司」。和其他本地華商類似的還有,JQY 也用自己名字的拼音縮寫作為公司名稱,帶有十足的中小企業色彩,和今日在海外擴張、背後往往帶有官方色彩的大型中國企業明顯不同。

圖 2 在提供索羅門生活資訊的網站上,其中一間汽車經銷商便是 JQY(Photo Credit: 截自 Sologuide 網站)。
*鱷魚溪風波的衍生議題:華商角色、文化遺產保存和區域爭霸
如果我們相信喬治・歐威爾的那句名言——「能控制過去的人,便能控制未來」,那麼鱷魚溪這個承載二戰記憶、彰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地位的遺址落入「中資」手中,會如此敏感自然不是沒有道理。尤其對於美國來說,瓜島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深具意義。
但在鱷魚溪遺址風波的表面之下,還存在著其他層次的議題。
首先,JQY 在索國經商多年,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本地商人」,而在商言商,土地買賣也本就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另一方面,JQY 同時也是中索建交過程中的關鍵角色之一,並經常出現在索國官方出訪中國的團員名單之中。由此,私人部門的商業活動,與大國角力的戰略行為究竟應該如何區別?在今日關於中國「以經促政」的討論之中,除了在一帶一路之中非常顯眼的「大型國企」之外,這些小型移民華商的角色又是什麼?
其次,此次的鱷魚溪遺址風波,也意外揭露了索國文化遺產的保存現況。
今日的索國並無國家層級的文化遺產或無形遺產專法,而省級的《歷史場所保存法》所保護的對象也是「和本地傳統記憶相關的場域」,因此作為「外國人戰場」的鱷魚溪遺址,並不屬於保護對象。
然而針對二戰遺緒,索國也並非完全沒有專法。早在索國剛獨立的 1980 年,當時的政府便已訂立了《戰爭殘骸保護法》(Protection of Wrecks and War Relics Act),但其保護的主要對象,卻僅限二戰期間、由外國軍隊帶入索羅門群島的有形物件,比如坦克、船艦、槍砲的遺骸,至於和戰爭有關的無形場域或遺址,條文的規範卻相對含糊。此外,《戰爭殘骸保護法》還明定,破壞遺址的罰則並不適用於「在法律上有權使用該遺址的人」。
換言之,鱷魚溪這個承載「外國戰爭記憶」、又不屬於有形戰爭遺骸的遺址,正好落在了索國遺產保存的「三不管地帶」,而在法律上「擁有」遺址土地的 JQY,也的確沒有違法。
然而強調「普世價值」、「屬於全體人類」的歷史遺產,到底有沒有「所有權」?在此,「所有權」一詞所指涉的,不僅是 JQY 購地之後引起風波的土地產權,也包含了遺址「歷史意義歸屬」的問題:難道鱷魚溪的歷史意義,只對日本、美國人來說才有價值嗎?
真要說的話,索羅門本地人在二戰期間的確並未直接參戰,最多只有為日軍提供興建軍備設施的人力,或為同盟國聯軍的海岸巡守員(Coastwatchers)提供情報、監視日軍在海上行動。但這並不代表二戰記憶和索羅門人無關,畢竟當時統治索羅門群島的英國也是同盟國成員,而索國所在的地理位置,也註定會讓索國捲入太平洋地區的國際角力之中。
台索斷交之後沒多久,於 11 月 24 日拜訪索羅門群島的查爾斯親王(Charles, Prince of Wales),便高調拜訪了荷尼亞拉市中心的海岸巡守員紀念碑。這個紀念碑不只遙念當年聯軍在索羅門群島境內的軍事活動,也旨在強調索羅門本地人於二戰中的角色,恰恰是一個試圖將二戰歷史「在地化」、讓索羅門人和二戰歷史在心理上產生連結的具體符號。

圖 3 英國查爾斯王子拜訪索羅門群島,參加二戰紀念儀式(Photo credit: PA)
上述的問題都不易回答,但可以確定的是,鱷魚溪遺址風波也折射出了一個尷尬的現象:索羅門群島在二戰期間作為美日兩國廝殺的戰場,現在卻又再次成了國際角力的場域——只不過參賽者從日本換成了中國,而昔日真槍實彈的血腥交手,今日則換成了歷史意義和勢力範圍的競逐。
由此來看,鱷魚溪遺址風波所反映的,也就不只是華商的角色與意圖、文化遺址被誰「控制」,以及遺址應不應該公共化的問題而已。就更寬闊的圖像而言,這起事件也標誌著太平洋兩岸角力再起、參賽者的更迭,因而在象徵意義上牽動了地緣政治的神經,指出了美國在太平洋島鏈上的又一道破口。
像鱷魚溪這樣的二戰遺址,對於今日再次捲入強權爭霸的索國人民來說,或許反倒是個尤其值得紀念反思的場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