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x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專題演講(一):Geography Engaged: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the Land Tenure-Ecosystem Services Feedback Loop(2020年11月14日於台師大誠101教室)
陳盈璇、歐德昱(台大地理系學生)
本場專題演講很榮幸能邀請到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的Gregory Veeck教授,為我們介紹地理學在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系統評估研究中的角色及影響。Gregory教授專門研究經濟地理,農業,農村發展以及農村環境與生態問題。他的國際研究大多在亞洲進行,與許多研究單位和大學保持著長期的聯繫與合作。
藉由介紹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的意義與願景,並且以中國南京江寧區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生產的變化作為實際研究案例,Gregory教授帶領我們進入新地理學的大門。
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是理解人類與生態系之間關聯的重要觀念,指的是人類於生態系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福利,此概念也強調當人類取得這些服務時,可能對生態系造成破壞,減弱生態系提供的服務。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便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的計畫,由世界上超過1000名傑出的生物學家在2000年時啟動,主要的概念為「人類是生態系統組成的一部分,且人與生態系統的其他部分之間存在著持續且動態的交互作用,變動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驅動著生態系統的變化」,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野。
藉由分析和總結地球生態系統,MA評估生態系統變化對人類福祉的影響,並為保護人類福祉的行動奠定科學基礎,作為各國政府決策的指引。在這套論述下,人們的視野開始轉向,重新看待全球趨勢是如何影響一個地區的未來,並且對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與環境變化更加敏感。
雖然此計畫帶來創新的視野,但也引來一些質疑的聲音。例如認為MA無法提供足夠的科學數據支持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福祉間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已經存在部分監測數據,但是因為方法與時間尺度的限制而無法進行部分量測。不同層級的機關所搜集的資料精度可能有所差距,沒有被引入市場機制與沒有被貨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也難以量化。
為了彌補上述缺陷,MA計畫致力於推動各項技術的精進,包括:全球氣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s)和遙測數據的收集分析、地理資訊系統、地理科學(GISciences)與大數據(Big Data)的分析等等,期望藉由技術的進步弭平數據鴻溝。
以MA作為演講的開頭,教授強調地理專業者應該有跨足不同領域的能力,而對於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敏銳觀察更是地理學者的優勢。接著教授以自己的研究《南京市江寧區可耕土地/土地變化和農業部門狀況(Arable LU/LC Change and the Status of the Farm Sector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2000-2015年》為MA計畫的例子,帶領參與者逐步理解生態與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研究概述
此研究於2000年至2015年藉由南京市江寧區地理資訊系統數據庫中的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Land Cover, LC / Land Use, LU)資料、《江寧統計年鑑》的年度農業資料與Landsat 5 及Landsat 8衛星取得的遙測資料為主要的研究資料,加上當地人口與社會經濟變化的統計數據以及在當地務農家庭的實地訪談等等進行比對。
江寧區是中國江蘇省省會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在政治經濟因素下被分成十個主要的「街道」。2000-2015年間,在經濟與都市發展政策的快速變化下,此區的土地利用也有極大的轉變,2000年時,江寧區具有大量的農地與小部分的森林;經過15年的快速都市化,農地涵蓋面積減少了26%,森林的涵蓋面積卻增加了9%,此現象引起Gregory Veeck教授的好奇,因此他利用遙測數據與江寧區當局製作的《江寧統計年鑑》數據比較,發現2015年兩方統計資料的誤差比2000年大,推斷應是農田的規模逐漸縮小,讓分類遙測數據難度變高,致使觀測誤差擴大。
除了農地減少外,教授也藉由分析此區農作物種類的變化,回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在十五年的發展中,主要糧食作物的耕種面積逐年下滑,而高附加價值的精緻作物耕種面積則逐年增加,市場需求增加更使當地的農業產值呈現指數性成長。此外,農作的變動也與政策息息相關,這又間接影響了分析時採用與著重的素材;例如2009年江寧區當局頒布耕地保護政策,使當地開發新耕地的腳步減緩,在農業技術提升的趨勢下,「溫室」(Green Houce)農作有增加趨勢,因此被納為分析遙測數據時的地表分類之一。
從人口統計資料來看,江寧區在十五年內快速都市化,都市人口密度上升了32%,農業人口則下降了37%;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區農業產值屢創新高,但農業人口越高的「街道」其人均收入反而是越低的。此研究的成果被應用於許多領域,在政策層面,教授透過江寧區的耕地變化資料對當局的土地保護政策提出質疑;在生態層面,可以藉由土地覆蓋及土地利用數據推測耕地和林地的固碳變化。
教授也分享自己對此研究的展望,指出若能延伸研究題材、搜集更多數據,或許能激盪出更多不同主題的對話,例如對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安全的微觀經濟問題進行抽樣調查,並分析這些數據與土地利用的關聯,可以創造新的耕地利用模式等等。
未來展望
演講的最後,Gregory Veeck教授指出雖然自己以此篇研究作為MA計畫的案例,但實際上離MA計畫的願景尚有一段距離,未來必須更審慎仔細地製作研究計畫,若能延伸研究題材、搜集更多數據,或許能激盪出更多不同主題的對話;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跨領域的人才與資源加入,對於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共多元的理解。

Gregory Veeck教授視訊演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