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開發地理學下的西孟加拉邦茶園/陳奕儒
大吉嶺地區與其他西孟加拉邦北部茶產區中大規模種植茶葉的茶莊園可追溯至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隨著帝國主義國家試圖開始掌握當地的居民及自然資源,並將資源產出用於殖民母國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根本上的改變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環境,使殖民地及原居民變得更加貧困。
大吉嶺地區與其他西孟加拉邦北部茶產區中大規模種植茶葉的茶莊園可追溯至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隨著帝國主義國家試圖開始掌握當地的居民及自然資源,並將資源產出用於殖民母國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根本上的改變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環境,使殖民地及原居民變得更加貧困。
《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草案內容包含強化原住民族師資培育與增加「民族教育」專長的教師證書,大眾長期關注之原住民籍身分之教師培育制度,最近也成為討論焦點。依循過往台灣地理學系的發展脈絡,對於地理界而言,師資培育亦為重要議題,故本次地理學年會議安排圓桌論壇,探討民族教育之師資培育。
嘎色鬧部落在經過2015年的土石流災害衝擊後,公部門強化了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但更重要的是部落內部逐步穩健的在地觀光產業,以及以部落共識為核心的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成功的串連起部落族人的情感和互信,喚醒部落裡泰雅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共享」精神。
住在碧候部落的Yukan Wilang,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二伯」。兒時與在部落號稱「獵王」的父親上山打獵,逐漸成長為一名泰雅獵人。本次的影像敘事希望藉由二伯生活中的各種場景,感受這位經驗豐富獵人的生命歷程,如何與臺灣社會變遷的脈絡緊緊相扣,並且在其中努力扮演各個角色:獵人,工人,丈夫,父親,以及師長。
穿梭了不同面貌的南澳,了解到「酒」在南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早上出門前一杯提神,回家後一杯紓壓,晚上再一杯解愁。雖然酒在不同人與不同年齡層之間,扮演不同角色與意義,不過當談到酒的時候,他們都能侃侃而談,酒在他們口中不再像是一種物品一種食物而已,像在討論一個活生生的朋友一樣。
當談起「部落的一餐」時,我們會想到什麼?我們在哪裡、和誰、又吃了些什麼?在南澳、碧侯與金岳部落的田野調查當中,我們藉由影像與訪談搜集相關資料,摸索著把這些問題串起的方法。我們了解到:食物其實不只是用時空、種類來進行分門別類的「物」而已,而是具備更深層的意涵。
臺灣原住民有不只一個名字。以宜蘭縣南澳鄉泰雅人來說,他們的族名同時包含兩人的生命,前半是自己,後半是父親或母親,平常部落生活中都喚族名;同時,泰雅部落的家族地位重要, 可藉由道出全名來揭示家族身分。由此,族名代表的是部落的社會關係、生活慣習,更是對身為族人一份子的自己的深切認同。
我是一個原住民青年,來自保育相關科系,在文化與保育的兩難中,我期待可以從中找到平衡。 我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有同學分享我們部落捕鳥的新聞,批評說我們部落明明捕的是什麼樣鳥,新聞畫面耆老卻說只抓麻雀。這對來自保育科系的我而言,非常的矛盾。打獵在我看來就是我的文化之一,我出生的阿美族部落,比起狩獵大型哺乳動物,我們的長輩更善於捕鳥。曾有泰雅族的朋友聽到我這樣說,他滿臉疑惑地看著我,很難將捕鳥和狩獵畫上等號。但對我而言,那就是狩獵。
小英政府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影響著執掌狩獵事務的林務局也以此方針來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試驗計畫,原住民族狩獵議題因此展開新的階段,目前此試驗計劃正在各大林管處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