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高塔到普及大眾—尋找台灣味田野書寫的甘苦談/紀懷超、張淯翔
在國外廣受歡迎的「台灣飲料」珍珠奶茶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在台灣市場不大的水耕蔬菜,能在泰國成為品質標榜並占有高市佔率?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才被形塑成這樣?或許實際上的「台灣味」,跟我們原本想像的「在地」比起來,更為複雜、也更為多元。
在國外廣受歡迎的「台灣飲料」珍珠奶茶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在台灣市場不大的水耕蔬菜,能在泰國成為品質標榜並占有高市佔率?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才被形塑成這樣?或許實際上的「台灣味」,跟我們原本想像的「在地」比起來,更為複雜、也更為多元。
這本《尋找台灣味》至2020年5月初上市至今已過了兩個多星期,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