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朝聖之旅】騰格里信仰與伊斯蘭教的融合:阿爾斯坦巴巴(Arystan Baba)陵墓 / 廖珮岑

2022-01-05T18:37:53+08:002021-12-15|Categories: 特別專題|Tags: , , , , , , , |

這個城鎮同時也是中亞草原定居社會與遊牧民族的分界點──它是民族衝突之地,同樣也是文化交會融合之地。當年從阿拉伯世界西傳的伊斯蘭教,在順利傳入中亞南方定居社會 (現今的烏茲別克)後,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在幾千年後仍然無法拓展至北方遊牧民族的區域,直到西元十二世紀初,蘇菲伊斯蘭教派精神領袖──艾哈邁德.亞薩維 (Hodja Ahmed Yassavi)的出現。「在說亞薩維和突厥斯坦的故事之前,我們的朝聖之旅要先從奧特拉的阿爾斯坦巴巴(Arystan Baba)陵墓開始,這樣才完整。」D 一邊開車一邊向我解釋。

鷹獵文化 ( 三 ) :觀光與現代鷹獵的困境 / 廖珮岑

2021-09-29T18:56:47+08:002021-09-29|Categories: 學科新知, 野外剳記|Tags: , , , , |

這次應該是真的獵到狐狸了吧?」 阿格拉手上的鷹正以華麗的身姿,如風一般快速飛向山谷,腳爪準確地落在一隻可憐的獵物身上。阿格拉堆滿笑容,轉頭看向我,瞬間駕著他的馬直直衝下將近 70 度的陡坡,下馬迎接他的鷹和獵物。 我坐在馬上,往下看,一陣暈眩。立刻閉上眼睛,深呼吸,用腳輕輕踢馬的側腹,示意要馬往下走。曾經聽過一個說法,馬是很敏感的動物,只要坐在馬上,你可以感受牠,牠也可以感受你,人與馬互為一體。 直到這時候我才理解這個說法絲毫不誇張。棕色的毛髮隨著微風輕輕搖擺,馬轉頭眨了眨牠帶有修長睫毛的眼,我從牠黑色的眼眸中望見恐懼的自己。於是我倆一動也不動,如懸崖上的石像。

鷹獵文化( 二 ) | 狩獵者與草原

2021-08-04T17:35:47+08:002021-08-04|Categories: 特別專題, 野外剳記|Tags: , , , , , , |

阿格拉帶著鷹佇立在山壁上,眼睛從左至右掃過整個山谷,「沒有動物呢⋯⋯。」他發出若有似無的聲音,話還沒說完,他突然瞪大眼睛,用氣音對我大叫:「狐狸!狐狸!」並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掉金雕的眼罩。金雕的眼睛瞬間聚焦於一個點,展開兩公尺的雙翅,向下俯衝,掀起一陣風。

鷹獵文化 (一) | 蒙古西部的金雕節 Golden Eagle Festival /廖珮岑

2021-07-21T22:31:47+08:002021-07-21|Categories: 特別專題, 野外剳記|Tags: , , , , , , |

「你為什麼對鷹獵有興趣?」 B打破長達三十分鐘之久的沉默。我望著窗外廣闊的草原,無數雪白的山頭,偶爾出現在路邊的氈包,幾位騎在馬背上帶著金雕的鷹獵人們呼嘯而過。在蒙古最西邊,中亞鷹獵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區,我悠悠地把籌備這項計畫的目的訴說一遍:「我以前做猛禽研究,很喜歡猛禽。前幾年到中國的內蒙古賞鳥時,聽說中亞草原上自古以來有鷹獵文化,對這種猛禽與人共存的文化很感興趣,想要深入了解。」「這也難怪你會想在這裡待十幾天,我很少遇到有旅人待這麼久。」 B指著前方繼續說:「快到了!今年金雕節的現場!」

原住民社會運動之後——專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官大偉 / 廖珮岑

2021-06-30T15:24:05+08:002021-06-30|Categories: 特別專題|Tags: , , , , , , , |

「這個地名你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就是你要坐下來的地方。」官大偉閉上眼睛,彷彿跟著耆老再次親臨現場,泰雅地名名為「坐下來休息」的地方。如同回應官大偉在訪談一開始所言:「我的求學過程其實是非常situational的(境遇的)。」用身體親自感受與學習,官大偉遊走於各個田野,不斷認識自我、自身民族的社會文化,以及民族所在的地方。

地形地質製圖於自然災害防治上的應用 / 黃群凱、廖珮岑

2021-03-24T18:46:01+08:002021-03-24|Categories: 特別專題|Tags: , , , , , , |

整場圓桌論壇從政府部門的圖資建置,到科研單位的整合推廣,再到實務人員的第一線經驗,最後到民眾的需求,整個論壇的脈絡完整地串起了防災的圖資,如何從資料的收集到最後民眾的實際應用,每一位的講者的內容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其他講者的成果,或使用其他講者的圖資和經驗。

森林系的地理野狐禪——專訪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盧道杰 / 廖珮岑

2021-03-03T18:13:16+08:002021-03-03|Categories: 特別專題|Tags: , , , , , , |

剛抵達盧道杰辦公室時,他正在跟研究助理討論陽明山經營管理相關的計畫行程,報告書與參考文獻散落桌面。討論結束後,他喝一口水,轉頭對我說:「其實我的職涯發展跟系所比較沒有關聯,是別人跟我講我的東西比較地理取向,我才知道原來這是地理啊!」

將地理學關懷帶入警消教育前線 ——專訪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副教授林貝珊 / 廖珮岑

2020-12-23T14:16:54+08:002020-12-23|Categories: 特別專題|Tags: , , , , , , |

「立正——敬禮——」帶著值星帶及警帽的實習幹部,領著全班面向教室正前方前來上課的老師發號施令。「肅坐——」隨著下一聲指令,全班整齊劃一地輕踏地面,「碰!」地一聲迴盪整間教室。「我當時真的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因為我根本沒當過兵,到底要怎麼敬禮?還是……我應該要說平身什麼的嗎?」林貝珊回憶入職後,第一次在中央警察大學大學部上課時的心情,慌張的氛圍歷歷在目。這是中央警察大學大學部的上課日常;但對於剛進入警察大學任教,且從來沒有接觸過軍警體系的林貝珊而言,卻是一發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震撼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