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開發地理學下的西孟加拉邦茶園/陳奕儒
大吉嶺地區與其他西孟加拉邦北部茶產區中大規模種植茶葉的茶莊園可追溯至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隨著帝國主義國家試圖開始掌握當地的居民及自然資源,並將資源產出用於殖民母國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根本上的改變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環境,使殖民地及原居民變得更加貧困。
大吉嶺地區與其他西孟加拉邦北部茶產區中大規模種植茶葉的茶莊園可追溯至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隨著帝國主義國家試圖開始掌握當地的居民及自然資源,並將資源產出用於殖民母國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根本上的改變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環境,使殖民地及原居民變得更加貧困。
2016到2017年是台灣的紅藜聲勢頂峰,紅藜富含蛋白質、礦物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具有營養價值、健康療效被當成健康食物,廣泛地在電商平台、雜誌文章、網路媒體等介紹宣傳,市場有充足的理由接受並消費紅藜,生產者也有增產的動機,根據中央社報導,2015年紅藜栽種面積為40公頃,2018年增加至200公頃。土地利用與產量的急遽變化造成紅藜生產過剩,也使紅藜產地面臨經濟危機,紅藜產地成為各方宣告拯救的對象。然而,紅藜是怎麼出現的?
小英政府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影響著執掌狩獵事務的林務局也以此方針來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試驗計畫,原住民族狩獵議題因此展開新的階段,目前此試驗計劃正在各大林管處推動。
在還未踏上越南之前,我對於越南的印象,經常是教科書上提到的越戰與橙劑的歷史,近年則是關於越南新住民來台、臺商到越南投資、臺塑河靜污染,或是越南咖啡與茶。對我而言,作為一位越南研究新手,該如何了解越南社會與定位越南研究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My passion for geography stems from my love for travelling. I have made several trips throughout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I am fascinated to see how people live, what they eat, what they think, how they do the things they do, how they communicate, how their society functions, what their world views are, and how they look at me: your average Dutch-Turkish 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