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鄉到故鄉:你所不知道的沙茶故事/曾齡儀
「沙茶」的前身是東南亞菜餚「沙嗲」(satay),當地人用竹籤將切成塊狀的雞肉或牛肉給串上,沾著以花生、薑黃等香料調製而成的黃褐色醬料,辛辣芳香又開胃,最適合炎熱的天氣。十九世紀許多閩粵華人到東南亞工作,十分喜愛這種南洋風情的常民醬料,便將之帶回了家鄉。
「沙茶」的前身是東南亞菜餚「沙嗲」(satay),當地人用竹籤將切成塊狀的雞肉或牛肉給串上,沾著以花生、薑黃等香料調製而成的黃褐色醬料,辛辣芳香又開胃,最適合炎熱的天氣。十九世紀許多閩粵華人到東南亞工作,十分喜愛這種南洋風情的常民醬料,便將之帶回了家鄉。
這本《尋找台灣味》至2020年5月初上市至今已過了兩個多星期,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本文為五月即將出版之《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的作者群——地理角團隊角主洪博邑老師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