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的野生動物交易與消費/陳奕儒
禁止野生動物肉類交易看似可以避免像是COVID-19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但是代替野生動物肉類來源的動物養殖業卻可能對環境與公共衛生帶來更負面的影響。雖然野生動物交易導致環境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更可能帶來新興傳染疾病,但規模化的動物養殖似乎在這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禁止野生動物肉類交易看似可以避免像是COVID-19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但是代替野生動物肉類來源的動物養殖業卻可能對環境與公共衛生帶來更負面的影響。雖然野生動物交易導致環境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更可能帶來新興傳染疾病,但規模化的動物養殖似乎在這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各國陸陸續續都開始採取封城措施,以防止疫情不斷擴散。人們在國家命令下被迫待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機會,事實上也產生空氣品質變好、動物回歸城市與鄉村、海水變清澈等正面的環境回應,這樣的現象反映出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多麽的大。而當人類因疫情而不再進出森林,森林大火的事件也肯定減少許多。
這是個科學對 T Cell、抗體、先天免疫系統、電腦輔助的流行病學模型...都還一無所知的年代。而人們正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致命疫情── 1918-19 年的肆虐全球的流感大流行。
病毒從哪裡來?往哪裡擴散?我會不會被感染?關於傳染病的許多資訊,其實潛藏在地理空間資訊裡,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溫在弘教授的團隊用一張張的地圖,揭露傳染病的擴散途徑與潛在風險,讓你不再恐慌!
先跟各位說聲抱歉。過年發現大過年的選題都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