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邊界:金馬邊陲如何打造台灣? / 朱凌毅、徐進鈺
1949年國共內戰意外地在金馬諸島周邊形成了實際邊界,這對島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這些研究指向東亞處於冷戰結構中,地緣政治因素向下穿透到地方日常生活。相對地,我們則從金馬案例,看到日常邊界實踐反向觸發地緣政治的鬆動與改變。冷戰期間,在金馬不僅有外部邊界隔絕共黨政權,同時也設有內部邊界與作為後方的台灣本島區隔。
1949年國共內戰意外地在金馬諸島周邊形成了實際邊界,這對島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這些研究指向東亞處於冷戰結構中,地緣政治因素向下穿透到地方日常生活。相對地,我們則從金馬案例,看到日常邊界實踐反向觸發地緣政治的鬆動與改變。冷戰期間,在金馬不僅有外部邊界隔絕共黨政權,同時也設有內部邊界與作為後方的台灣本島區隔。
Massey之於地理學,不僅僅只為學界開啟另一道關係性思考的道路,透過高度參與政策規劃以及社會運動,她更試圖將地理學的知識擴散至學術以外的社會實踐之中。如同她對於空間與地方的解讀,認為地方是由常民的日常生活互動下所建構出來的,而她的任務便是在地理學的引領下,讓在全球化下看似扁平的空間再度活化 ,讓空間再度與社會、日常生活產生連結。
本文為《歐亞帝國的邊境: 衝突、融合與崩潰, 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一書譯者序。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經常是鑲嵌在語言之中的。比如我們說起「邊境」時,腦海裡會浮現的畫面,往往是「邊陲」、「偏僻」而「荒蕪」的意象,總的來說,便是「核心地區」的對立面。
邊界是地理學重要的概念,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有愈來愈多的討論。這本《不尋常的邊界地圖集:全球有趣的邊界、領土和地理奇觀》談論當今世界各地不同自然、人文、歷史及社會背景下的邊界故事,對我們(局外人)而言,充滿訝異、驚奇和新鮮;對生活於其上的人們來說,卻可能是命定的必然,充滿著愉悅、無奈、沮喪、不滿等複雜情緒。透過此書,來日我們若有機會拜訪當地,將能深化人文想像與關懷,讓這些「不尋常邊界」不僅僅是一個旅遊地點,更成為深具意義的「地方」。
本文為五月即將出版之《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的作者群——地理角團隊角主洪博邑老師的心路歷程。
這次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爆發後,關於 WHO(世界衛生組織) 的種種決策遲緩,甚至包庇疾病發源地—中國,大家應該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各國對於邊境的控管,也是討論重點。
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中,各國之間的交流越顯頻繁,理論上互動的阻礙越來越不成問題,但在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的眼中,各種意義上的高牆從未倒塌,而是隨著全球發展趨勢而不斷地重塑,甚至幻化成各種形式的邊界,例如中國的網路長城。也因此,若全球化時代有關鍵字,那麼「牆」便值得列入清單。
Geography Directions 在 1 月 30 日 刊出 Taiwan Tea: Ongoing Struggles over Food Nationalism。定義台灣的飲食文化時中的 'local' 時,除了其他地方常見的有機、環境友善、與社區為主的培力以外,還必須加上國族主義這個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