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土石流危機,迎來部落發展契機/黃志偉
嘎色鬧部落在經過2015年的土石流災害衝擊後,公部門強化了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但更重要的是部落內部逐步穩健的在地觀光產業,以及以部落共識為核心的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成功的串連起部落族人的情感和互信,喚醒部落裡泰雅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共享」精神。
嘎色鬧部落在經過2015年的土石流災害衝擊後,公部門強化了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但更重要的是部落內部逐步穩健的在地觀光產業,以及以部落共識為核心的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成功的串連起部落族人的情感和互信,喚醒部落裡泰雅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共享」精神。
「阿姨!妳住這裡這麼久了,這邊有沒有發生過什麼災害?」「沒有餒!」不管我們怎麼追問,住在部落30多年的阿姨,都回答我們:這邊沒有什麼災害。老師隨即幫我們換個方式問到:「阿姨家這邊比較高一點點,不過部落裡面比較低一些,下大雨的時候,裡面會有水淹起來嗎?」阿姨終於答道:「有有有,也是有,颱風的時候,是有一點點的水啦,不會說那麼大啦,…到腳這邊而已 (手比劃著小腿肚),不是什麼災害。」
住在碧候部落的Yukan Wilang,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二伯」。兒時與在部落號稱「獵王」的父親上山打獵,逐漸成長為一名泰雅獵人。本次的影像敘事希望藉由二伯生活中的各種場景,感受這位經驗豐富獵人的生命歷程,如何與臺灣社會變遷的脈絡緊緊相扣,並且在其中努力扮演各個角色:獵人,工人,丈夫,父親,以及師長。
穿梭了不同面貌的南澳,了解到「酒」在南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早上出門前一杯提神,回家後一杯紓壓,晚上再一杯解愁。雖然酒在不同人與不同年齡層之間,扮演不同角色與意義,不過當談到酒的時候,他們都能侃侃而談,酒在他們口中不再像是一種物品一種食物而已,像在討論一個活生生的朋友一樣。
當談起「部落的一餐」時,我們會想到什麼?我們在哪裡、和誰、又吃了些什麼?在南澳、碧侯與金岳部落的田野調查當中,我們藉由影像與訪談搜集相關資料,摸索著把這些問題串起的方法。我們了解到:食物其實不只是用時空、種類來進行分門別類的「物」而已,而是具備更深層的意涵。
臺灣原住民有不只一個名字。以宜蘭縣南澳鄉泰雅人來說,他們的族名同時包含兩人的生命,前半是自己,後半是父親或母親,平常部落生活中都喚族名;同時,泰雅部落的家族地位重要, 可藉由道出全名來揭示家族身分。由此,族名代表的是部落的社會關係、生活慣習,更是對身為族人一份子的自己的深切認同。
2016到2017年是台灣的紅藜聲勢頂峰,紅藜富含蛋白質、礦物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具有營養價值、健康療效被當成健康食物,廣泛地在電商平台、雜誌文章、網路媒體等介紹宣傳,市場有充足的理由接受並消費紅藜,生產者也有增產的動機,根據中央社報導,2015年紅藜栽種面積為40公頃,2018年增加至200公頃。土地利用與產量的急遽變化造成紅藜生產過剩,也使紅藜產地面臨經濟危機,紅藜產地成為各方宣告拯救的對象。然而,紅藜是怎麼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