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都市問題,建造新城市是解方嗎?/陳奕儒

2022-05-23T23:36:02+08:002022-05-23|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近幾年來,大城市的住房成本都不斷飆升,使得都市人口面臨的壓力越來越高,並有著人口過多、設施與住宅不足、交通嚴重堵塞、空氣與環境污染、缺乏綠地、都市危老建築更新等問題,但建造新都市也有著許多問題且耗資巨大,且要讓大規模都市計畫「回本」往往也需要花很多時間,因為土地及稅收收入需要隨著居民遷入新都市才會開始增加。

慢活「雞」會:從都市養雞反思人類世與時空性/陳奕儒

2022-04-08T18:29:00+08:002022-04-08|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

雞的晝夜規律及年度生理時鐘被人類操縱,用以加速雞蛋的工業化生產,也產生多樣的時間性與空間性。但是,當工業化的雞開始出現在都市時,它們得以與都市居民一起放慢生活步調,回歸它們在鄉村所扮演的報時角色,並在城市中建立嶄新的人與非人的互動關係,改變了都市地景、社區關係、時間性與空間性,讓人產生更好的都市生活品質。

喝酒放鬆?舊時探險家的飲酒治病論/陳奕儒

2022-03-11T11:49:07+08:002022-03-11|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

一天漫長又辛苦的工作之後,許多人下班時常會到餐廳、酒吧開瓶啤酒來喝,彷彿在告訴自己放鬆的時刻到了!在許多慶祝的場合中也可以見到人們把酒言歡,用一杯酒當作營造氣氛與話題的催化劑。喝酒固然是重要的社會儀式,但許多研究早就揭露規律且過量的飲酒會導致憂鬱及睡眠品質降低,且長期喝酒也會增長焦慮。在這些揭開酒精危險性的研究面前,我們似乎不應該在慶祝或放鬆時來杯紅酒、香檳或是威士忌,那為什麽喝酒會與令人放鬆這件事產生連結呢?

殖民開發地理學下的西孟加拉邦茶園/陳奕儒

2021-04-18T23:32:04+08:002021-04-18|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 , , |

大吉嶺地區與其他西孟加拉邦北部茶產區中大規模種植茶葉的茶莊園可追溯至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隨著帝國主義國家試圖開始掌握當地的居民及自然資源,並將資源產出用於殖民母國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根本上的改變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環境,使殖民地及原居民變得更加貧困。

疫情過後的野生動物交易與消費/陳奕儒

2021-03-15T23:01:00+08:002021-03-15|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 |

禁止野生動物肉類交易看似可以避免像是COVID-19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但是代替野生動物肉類來源的動物養殖業卻可能對環境與公共衛生帶來更負面的影響。雖然野生動物交易導致環境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更可能帶來新興傳染疾病,但規模化的動物養殖似乎在這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美國的「衛星」政治光譜,是灰與綠/陳奕儒

2020-10-31T23:03:20+08:002020-10-31|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紐約時報做出了一份特別的分析,他們利用衛星所拍攝的美國地景影像和顏色,找出與2016大選的關聯。這樣的分析可以更精確的表現出選舉結果在不同地方所展現出來的差異,美國的選舉地圖不再需要是由紅色的共和黨與藍色的民主黨組成,而是綠色、灰色和土色混合在一起的光譜。

從疫情窺見人地關係:印度封城措施有助於減少森林大火/陳奕儒

2020-10-14T22:39:46+08:002020-10-10|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各國陸陸續續都開始採取封城措施,以防止疫情不斷擴散。人們在國家命令下被迫待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機會,事實上也產生空氣品質變好、動物回歸城市與鄉村、海水變清澈等正面的環境回應,這樣的現象反映出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多麽的大。而當人類因疫情而不再進出森林,森林大火的事件也肯定減少許多。

如何區分都市、郊區和鄉村?/陳奕儒

2020-09-19T14:34:36+08:002020-09-19|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 |

在美國的許多都市,離開高樓林立的中心商業區之後,就是所謂的「郊區(suburb)」。市中心外,大多是一片低矮房屋所組成的連綿住宅區,商業機能並不發達,也缺乏通往市中心的大眾運輸工具,需要開車前往。這樣的景色在其他幅員遼闊的國家如澳洲和加拿大也看得到,但如此普及的郊區,卻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

熱浪「雨果」:歐美民間組織正推動幫熱浪命名/陳奕儒

2020-09-02T17:53:43+08:002020-08-31|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每隔一段時間,歐美國家就會傳出熱浪(heat wave)的消息,動輒三、四十度創紀錄的高溫出現在曾經涼爽舒適的都市裡。對於不習慣如此高溫的當地人而言,熱浪下的生活可說是地獄也不為過。近期有一個新產生的國際串連活動就宣佈,要將「命名熱浪」當作最優先推動的事項。

疫情危機下,理性思考與迷信間的地理縫隙/陳奕儒

2020-08-22T00:01:21+08:002020-08-21|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自從COVID-19疫情開始,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面臨共同的巨大危機下,都開始出現一些對於相信科學事實和遵守防疫措施的人而言相當迷信的想法和行為。例如在德國,最近就有一場反口罩與反隔離的萬人集會,他們認為口罩使人變為奴隸。本週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在COVID-19疫情中,人們因為逆境而選擇回歸到信仰與迷信中時,是如何跟這個崇尚理性思考的世界出現代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