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認為是最大的火山:大塔穆火山如何失去世界第一的稱號? / 陳立學

2023-02-22T12:01:52+08:002023-02-22|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對於海底地形與地球物理的研究,一直是科學家們瞭解海底擴張與板塊演化的重要途徑,海底高原也是其中一種重要的研究目標。大塔穆火山(Tamu massif)位在太平洋西北方海域的沙茨基海台上,寬度超過六百公里、高度超過四千公尺,過去曾被認為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盾狀火山。但是,在2019年發表於Nature Geoscience的一篇研究表示,該火山應不是一個單一的盾狀火山,而是一個由海洋板塊擴張而產生的地形高區。深海底下的巨大海底高原為什麼對於地質學家如此重要?大塔穆火山又是為什麼失去了世界最大盾狀火山的頭銜?本文將簡單介紹其原由。

論文導讀:東京灣外海的活火山活動歷史研究 / 陳立學

2022-11-30T13:51:57+08:002022-11-30|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Oomurodashi位在東京灣入口處以西南約60公里,是個位在海面下120公尺的海底火山,火山口附近海底熱液系統的存在可以作為此構造正在進行火山活動的證據,不過此構造的活動歷史仍未被瞭解清楚。本研究綜合海底無人探查機在水下採取的岩石樣本、與附近島嶼地層中採取的火山物質成分,確認了那是一座近期有活動過的活火山,並對該火山可能的噴發形式做了初步的估計。

2022年玉里地震之我見 / 陳立學

2022-10-18T20:36:52+08:002022-10-19|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今年9月18日發生在台東池上規模6.8的地震使花東縱谷多個鄉鎮受損嚴重,使得民宿受損、鐵道中斷,除了嚇走觀光客之外,餘震不斷也使得一些災情嚴重部落的在地人不敢回到滿目瘡痍的家中。池上的萬安村是我們在災後隔天的調查範圍之一,在觀察地表破壞的時候,時不時會遇到當地居民熱心指路。透過震後的實地調查,筆者得以再次認識到第一線科學與社會大眾接軌的重要性。

論文導讀:世界首次對緬甸第四紀活火山岩漿生成機制的解明 / 陳立學

2022-07-27T11:33:01+08:002022-07-27|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以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為首的學者與緬甸曼德拉大學合作,調查了位在緬甸中部的波巴火山,並發現這座該國最大的活火山之化學成分類似於一種稱為「埃達克岩」(Adakite)的火成岩,對於這種火成岩的生成機制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另外,研究團隊在波巴火山所取得的成果使人們更加確定波巴火山的地下深處現在仍有岩漿在持續產出中,未來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很高。

論文導讀:使用深海岩石樣本探討海水、地函與碳循環 /陳立學

2022-03-07T10:00:27+08:002022-02-10|Categories: 每週焦點|Tags: , , , , , |

大氣中的碳主要以二氧化碳或是甲烷等形式存在,作為常見的溫室氣體而被大眾所知,不過除了這些大氣中的碳之外,全球有超過90%的碳存在於地球內部,也是因為如此,研究碳在地球內部與大氣之間交換移動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大氣中碳濃度的變化趨勢。在地表存在的碳會跟著板塊隱沒作用被帶到地球內部,一般認為這些碳會下潛到地下150公里深處,再以火山氣體的形式被排出到地表大氣中,這個牽涉到隱沒帶深部的碳循環時間尺度估計有1000萬年,碳在這段期間儲藏於地底深處。近年有研究指出,碳也會伴隨著板塊活動而被帶到地底約30公里的淺層處,再回歸到地表而形成淺層碳循環,不過這種循環的時間尺度目前尚未明瞭。

合成孔徑雷達觀測地表變形的技術 / 陳立學

2021-07-22T11:55:29+08:002021-07-14|Categories: 學科新知|Tags: , , , , , , , , |

合成孔徑雷達觀測地表變形的技術已經發展了數十年。近來有許多更先進的雷達衛星被發射升空,他們能為全球各個角落提供高品質的地表位移資料,促進了相關科學研究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學者們研究大地變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