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鄉到故鄉:你所不知道的沙茶故事/曾齡儀
「沙茶」的前身是東南亞菜餚「沙嗲」(satay),當地人用竹籤將切成塊狀的雞肉或牛肉給串上,沾著以花生、薑黃等香料調製而成的黃褐色醬料,辛辣芳香又開胃,最適合炎熱的天氣。十九世紀許多閩粵華人到東南亞工作,十分喜愛這種南洋風情的常民醬料,便將之帶回了家鄉。
「沙茶」的前身是東南亞菜餚「沙嗲」(satay),當地人用竹籤將切成塊狀的雞肉或牛肉給串上,沾著以花生、薑黃等香料調製而成的黃褐色醬料,辛辣芳香又開胃,最適合炎熱的天氣。十九世紀許多閩粵華人到東南亞工作,十分喜愛這種南洋風情的常民醬料,便將之帶回了家鄉。
本文為五月即將出版之《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的作者群——地理角團隊角主洪博邑老師的心路歷程。
本書作者是安德魯‧科依(Andrew Coe),他是美國研究華人飲食的知名學者,2009 年出版了Chop Suey: A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一書,率先提出「美式中餐」的重要性。爾後,不少學者受其啟發,紛紛以「雜碎」(Chop Suey)做為研究議題,考察十九世紀以降美國華人飲食文化的變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