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菲律賓理解田野的價值:跨學科的田野互補性/黃子倫
田野調查如同一趟旅程,當我在菲律賓田野期間的經驗,讓我重新看待「田野」。本篇文章想說明作為一個剛踏入菲律賓的研究者、近一年田野的轉變,以及參與菲律賓家扶中心的家庭訪問中,意外發現田野互補性─亦即跨學科之間,從田野中提煉出不同面向,相互補充不同的觀點。
田野調查如同一趟旅程,當我在菲律賓田野期間的經驗,讓我重新看待「田野」。本篇文章想說明作為一個剛踏入菲律賓的研究者、近一年田野的轉變,以及參與菲律賓家扶中心的家庭訪問中,意外發現田野互補性─亦即跨學科之間,從田野中提煉出不同面向,相互補充不同的觀點。
「人如何與地方能有強烈的連結?除了建物保存之外,還有什麼方式能夠將情感延續?」這是過去十年間,我在台灣看到各種文化保存抗爭之下所思考的問題。在本會會刊第64期發表的《成為市場人:臺中市建國市場拆遷過程的地方感形塑》拙作,就是在臺中長期文化抗爭的背景下,試圖回應「另類保存的可能」的文章。
2020 年初春,全球仍在為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蔓延奮戰中的此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 64 期的學術性文章已在「華藝線上圖書館」正式出刊了!網路版的會刊內容,經過整個冬季初試啼聲後,也在每個子項目之下累積了多樣題材的書寫。身為主編,首先感謝作者和讀者們對會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