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游博翔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論文「自願式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與智慧城市治理性之間的張力──以臺灣OpenStreetMap社群為例」獲得108年度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因文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文章上篇由此去。
城市空間的視角再現差異
在智慧城市的治理架構中,「感測器」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透過各種遙感技術打造物聯網平台,讓政府能藉此獲得城市的資訊及數據,串聯起整個城市。在各縣市的智慧城市政策當中,都不乏強調城市感測技術推進的例子,從治安監控、交通監測到環境感測等,這些感測技術被應用於犯罪防治、交通服務改善、災害通報等各種公共設施的改善服務。在這些感測相關的政策當中,最廣為人知的,恐怕就是由臺北市政府開始推動的「智慧路燈」政策,指的是透過在路燈上加裝感測器,用遍布都市的路燈來提供更加精細的數據網絡。
本文利用了臺北市政府公布的未來智慧路燈規劃路段,來對比OSM上有被標註路燈的路段,呈現出兩者在空間分布上的特性(見圖二)。北市府規劃要設置智慧路燈的路段,原則上都是車流、人流特別多的道路,如位於交通樞紐之路段或快速道路,但在OSM上,除了市中心的路段外,許多路燈標註其實是在登山步道上,如台北市西南端的各個登山步道(黃框處),甚至在象山親山步道上,有貢獻者將路燈的點位資訊一個個繪製出來(見綠框處放大圖),這是因為OSM有許多使用者是登山社群的成員,他們在登山時利用OSM來彌補山區圖資的不足,同時也把沿途需要的地理資料記錄下來,貢獻回OSM上面。
從這裡可以看到的是,在智慧城市對數據的治理上,並不是全域式的治理,而是針對足夠的資料量、能夠統計分析出都市運行的模式(pattern)之處,才有蒐集數據的必要性,進而設置路燈作為感測器;而OSM的貢獻者則是基於使用目的,把路燈當作照明工具,關注它們在登山步道上的分布。這種在認知目上的差異,反映了強調改善效率、合理化分配、數據導向的智慧城市治理性,與為了個人關切目的所產生的自願式地理資訊之間,對地理資訊使用價值的根本差異;而這同時也呈現在資料的空間分佈上,反映了當「市民作為感測器」時,並不僅僅是詳實地記錄下所有資訊,而是會受到個體觀點與使用目的之影響,與公部門規劃中的感測器有著不同的空間關注取向,呈現出更加貼地且分散式的資訊特性。

圖二:OSM路燈與照明路段vs.北市府智慧路燈設置路段(作者提供)
結語:智慧城市風潮下的公民圖客
從上述的介紹與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今數位轉向的都市治理風潮下,不僅僅是公部門期待透過地理數據來推動「城市智慧化」,像OSM這樣的一群公民圖客們,也期待透過「群眾智慧」來建立起屬於公眾的地圖,讓地理資訊不僅僅能被近用,連帶其建置過程也能夠被開放給群眾參與。本文針對貢獻資料的時空分布進行統計,並對公部門和社群成員進行訪談加以分析,從分析結果中即可窺見,「智慧」一詞在兩者的不同脈絡下,所反映出的都市觀點及運作機制亦有所不同,相對於智慧城市以流動密集之處為重點,透過感測觀察所建立起的智慧性;而OSM所強調的群眾智慧性則是由繪圖者自身出發,將個人在都市中的觀察所見透過工具記錄下來,並且在與社群互動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起在地化的地理知識。兩者雖然都是將都市空間轉化為資訊的過程,卻呈現出了差異的視野與空間分佈特性,連帶凸顯了自願式地理資訊在智慧城市風潮下,是市民能夠自主表達在地觀點的一個重要途徑。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並非是將自願式地理資訊與智慧城市至於對立的兩面,而是指出OSM社群所具備的主體性與能動性,能讓我們對智慧城市下的科技公民身份有進一步的認識。在臺灣的智慧城市願景中,若政府希望強調市民參與,就不能僅將市民視為被動的資訊提供者或感測對象,而必須同時體認到其主動展現在地觀點的可能,去理解這些自願式地理資訊的貢獻動機、尊重資料的開放及草根精神,不將公部門視作為唯一發揮主體能動性的角色,並與OSM的地理資訊產生更多交流的空間,貼近公民社會的脈絡,才能往更加人性化的智慧城市治理邁進。
致謝
本文改寫自作者108年科技部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108-2813-C-001 -036–H,感謝科技部研究經費補助,並感謝指導老師郭巧玲老師提供資料分析和寫作之建議與指導。
參考資料
Goodchild, M. (2007). Citizens as 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 GeoJournal, 69(4), 211-221.
Wilson, M., & Graham, M. (2013). Neogeography and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Michael Goodchild and Andrew Turne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45(1), 10–18.
其他學生獲獎論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