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榮(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這是個科學對 T Cell、抗體、先天免疫系統、電腦輔助的流行病學模型…都還一無所知的年代。而人們正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致命 疫情 ── 1918-19 年的肆虐全球的流感大流行。20 世紀初,雖然人類與各種季節性流感已有長遠交手記錄,但對於這次的疫情來自何方、如何致病、又為何擴散地如此迅速,仍沒有很完整的認識。即便如此,在這篇刊載於《Science》的文章中,專家還是試圖提出針對全球大流感的防疫指南。

1. 避免不必要的人潮聚集──流感是群聚疾病

2. 憋一下你的咳嗽與噴嚏──別人可不想因此染上病菌

3. 用你的鼻子、而不是嘴巴呼吸──養成好習慣吧

4. 謹記「3C」──clean 你的嘴巴、皮膚、衣物

5. 走路時保持身體涼爽,騎馬/騎車和睡覺時注意保暖

6. 打開窗戶──晚上在家的時候,可以的話在辦公場所也要

7. 食物 can help──謹慎選擇你吃的東西

8. 你的命運取決於你的雙手──吃東西前記得洗手

9. 別讓你「消化後的廢物」堆積在身體裡──起床時喝一兩杯水

10. 別使用他人用過且尚未清潔過的餐巾、毛巾、湯匙、叉子、杯子

11. 不要穿太緊的衣服、鞋子、手套──讓大自然成為你的盟友,而非牢籠

12. 當空氣清新時,盡量吸、大口吸、深呼吸

乍看之下,很多指示似乎和現在差別不大,像是勤洗手、避免人潮聚集、注意咳嗽禮節…等等。但某些要點所預設的疾病、環境與身體觀還蠻耐人尋味。為什麼不要穿太緊的衣物?為什麼親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也被認為是有效的做法?雖然在被稱為現代公衛之父的 John Snow 揭露 1853 年倫敦蘇荷區霍亂起源之謎後,醫師與科學家逐漸拋棄所謂的「瘴氣論」,但從這個防疫指南來看,某些瘴氣論的論述可能還是在人們的防疫實作中存留很長一段時間。從權宜的角度觀之,在科學家對於病原體和人類免疫系統運作還不熟悉的時代,從公衛面向著手顯然會是更務實的方式。

john-snow-knows-nothing-meme

圖 1 John Snow 知道個鬼(圖:小編自製 by imgflip)

Cholera-is-coming-meme

圖 2 小編實在忍不住…(圖片來自網友 Frank,取自 veryspatial.com)

 

現代免疫學在1970-90年代快速發展,如今我們可以從細胞與分子尺度具體而微地探尋 COVID-19 的解藥與疫苗;人們從避開瘴癘之氣,到試圖阻絕空氣飛沫或物體表面的病毒進入人體。雖然我們對疾病的世界觀經歷了如此徹底的轉變,但隱身其背後的、人-非人之間未曾停止轉譯的混雜網絡,似乎註定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再次以新型 xx 的樣貌重組世界。

至於撰寫本文的「專家」,定睛一看,竟然是發現傷寒無症狀帶原者 Mary Mallon (又以傷寒瑪莉 Typhoid Mary著稱)的 George A. Soper。恰好在大約一百年後,我們仍然在為精確評估無症狀感染者的潛在效應而努力著。

george-a-soper

圖 3 George A. Soper 當年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文章百年後仍切合時局(New York Times, April 4, 1915)

參考資料:

The Lessons of the Pandemic. By George A. Soper. Science 30 May 1919: Vol. 49, Issue 1274, pp. 501-506.

DOI: 10.1126/science.49.1274.501

文章連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