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地景、文化與權力之課程:學生期末報告」系列文章)

邱睦容(地景、文化與權力修課學生)

Tim Cresswell

Tim Cresswell (Photo. https://alchetron.com/)

是人文地理學家,也是一位詩人,目前於愛丁堡大學擔任人文地理學教 授,Tim Cresswell 是在當代我們不可錯過的國際知名地理學家之一,不僅是 因為他身兼多重的角色,更在於他所關注的——地方、移動、區域發展史, 這些大命題之下,其實與日常生活我們所會碰到的同志、遊民、市場等主題 息息相關。作為後進的地理學家,Tim Cresswell 持續不斷地反思地理學的傳 統,並將當代生活納入思考,同時以理論與詩對社會進行回應。

Tim Cresswell 生平概略

Tim Cresswell,1965 年生於英國劍橋,是一位國際知名的人文地理學家。 雖然出生於劍橋,但他並沒有真正在劍橋成長,身為空軍家庭的孩子,他因家 庭、就學等原因而在各地居住,在進入學術領域後,也在不同的大學間移動。 也或許是這樣的生活背景,使得 Tim Cresswell 的研究興趣特別在於地方與移 動,以及這些概念如何影響社會的意識形態,他以地理學的角度,思考社會結 構與文化生活,並觀察其如何再現於規劃、社會運動、詩、攝影、音樂等領 域。他在地理學領域裡,共出版了 11 本書、超過了五十篇以上的論文。

在詩集的出版上,目前已有 3 本詩集著作。同時身兼地理學家與詩人,乍 看之下是個浪漫的斜槓身份,但其實寫詩也是他務實地回應地理學的方式之 一。他的詩同樣以空間與地方為題材,並曾在一場論壇中提到「地理學家對於 地景的寫作,應該詩意地進行。」1但不僅是憑著感覺寫,Tim Cresswell 甚至在 取得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後,又再攻讀了 Creative Writing 的博士學位,以行動實

踐了他的主張。

Tim Cresswell 著作的概略介紹

Tim Cresswell 的研究方向主要分成兩大類:地方與移動性。

  • 以「地理學的『地方』」為題的書寫

Tim Cresswell 長期關注「地方」(place)這個概念,他關注地方如何在社會與文化的結構裡,扮演一個具能動性的角色。台灣的讀者對於 Tim Cresswell 與地方概念應該不陌生,這是由於其著作 Place: An Introduction 透過中文翻譯 書被引入的關係(書名《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 但其實 Tim Cresswell 一開始對於地方的討論,是從地方的「安適其位/不得其 所」(in place /out of place)開始。這樣的概念乍聽之下有些拗口,但換回英文 的語境裡就很容易明白,在英文裡有所謂 know your place 的說法(中文或可翻 譯為「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行事」),此處的 place 並非一個實體的地方 或,當我們說 one’s place 其實暗喻了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在工作場合 裡,秘書不能坐在老闆的桌上,因為 it’s not the secretary’s place,因此「地方」 其實隱含了社會的關係在裡面,所有地方都是由社會關係所建構的。據此,他 接著提出了逾越(transgression)的概念,當人們跨越了屬於自己所在的地方, 超越了社會規範性的框架,就構成了逾越,逾越指的是有意圖的行為(而不是 結果是否真的達成逾越)。有了這樣的概念再去檢視所見的各個地方。第一本 專著 In Place/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1996)討論 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在書中討論了塗鴉與地方、巨石陣與嬉皮活動、格林漢姆 平民婦女和平營(Greenham Common Women’s Peace Camp)三個案例。以格林 漢姆平民婦女和平營為例,婦女們為了抗議導彈,而在基地外紮營,但此舉卻 引來政府、媒體、輿論指稱她們為「女同性戀」,原因不只是她們著中性的服 裝,也在她們脫離了「家」——這個她們應在的地方。

而在 Place: An Introduction(2004)一書中,他為 1950 年代以來人文地理 學中的「地方」概念做了梳理,從區域地理學研究、地方感、寓居(dwelling)、現象學中的地方、地方的社會建構、地方與實踐、地方與關係性 等主題,進行系譜式地整理,並關心在全球移動性下,地方如何被創造、記憶 與研究。近年來則以特定的區域——芝加哥具代表性的 Maxwell Street Market 為題,探索市場的百年發展史,寫成 Maxwell Street: Thinking and Writing Place(2019)一書。Maxwell Street Market 為 1880 年即啟用的老市場,聚集了歐洲(愛爾蘭、德國和荷蘭)以及來自美國東部、南部的移民在此擺攤討生活,到 了二十世紀,市場已經成為受認可的官方市場,但近年來卻成為大學街區更新的一部分。在這本書裡,Tim Cresswell 加入了拼裝(assemblage)的概念2,他

以一手、二手、圖像式的歷史材料,用蒙太奇式的手法,拼裝了市場的事物、 意義和實踐,再一層一層地揭露,試圖探尋市場的本質。

  • 以「地理學的『移動性』」為題的書寫

關於移動性(mobility)這個地理學的概念,Tim Cresswell 的第一本專著,並非理論性的著作,而是從歷史的案例出發。在這本 The Tramp in America(2001)書中,他描述了 1870-1940 年間美國的流浪漢的移動,與流 浪漢的形象如何被社會所建構。1870 年代因經濟不景氣,以至於大量的人流 離失所,這些流浪漢走上街頭、在村莊之間移動,他們被形容為瘟疫,成為 了不被社會接納的群體。我們今日對於流浪漢(Tramp)一詞可能會有些既 定印象,認為是在路邊乞討、無工作之人,但把這個詞彙放到美國的脈絡來 看,當時代所指的流浪漢,即為 1940 年代後所指的移民或移民勞工,或許可 類比為臺灣清領時期的「羅漢腳」。Tim Cresswell 在書中考察了特定種類的 知識使得「流浪漢」成為真實——流浪漢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 下,被雜誌、電影、攝影等被構成(make up)出來的,據此觀點,Tim Cresswell 將焦點放在社會上生產這些定義的場所。另一方面,也藉流浪漢的 移動性質,探討移動性。相對於地方(place)這個在人文地理學傳統裡有著 固定地點、扎根、道德、美好生活、家的概念,移動常被認為是破壞上述特 質的存在,與道德世界相對立。在這樣的認知之下,流浪漢、難民、移工都 被視為越過邊界、對有秩序的地方造成威脅的。儘管移動性在美國、歐洲都 同樣帶來威脅感,但筆鋒一轉,Tim Cresswell 接著提出了在美國的歷史發展 脈絡下,美國的創建緣起來自歐洲的移民,移動性應被以更積極的眼光看 待。移動本身,可以是邊緣化和排斥,也可以是宏大的敘事。屏除恐懼的表 象,流浪漢與其帶有的移動性特質,有更多面向值得探討。

接著 Tim Cresswell 更進一步理論化「移動性」的社會概念,所謂的「移動 性」(mobility)相對於單純地從 A 點到 B 點的移動(movement),其指涉的 不僅是動作本身,更是移動時其中蘊含的意義,因此稱為移動性。在 On the Move: Mobility in the Modern Western World(2013)一書中,思考的是移動性的 意義為何、誰來賦予移動性意義?書中勾勒了在現代西方的移動性世界形成之前,過去的移動狀況與意義,從封建制度到瓦解、民族國家的出現,到近兩百年來的西方世界裡陸續出現了汽車、飛機、太空船,移動的概念與意涵逐漸產

生變化。在本書中,Tim Cresswell 探討了身體移動性的政治、移動如何被攝影 技術再現、移動性在史學和意識形態中的作用、移動與遷徙的公民權等,這些 主題是從當代的案例研究中出發,包含了美國對於中國的移民政策、阿姆斯特 丹 Schiphol 機場、2005 年卡崔娜颶風後新紐奧良地區的遷徙政治。

  • 以詩為載體的書寫

Tim Cresswell 共有三本詩集著作,從詩集的主題來看,似乎也呼應了各個

時期的研究關懷。第一本詩集 Soil(2013),以土壤為題,是地理學家蘊含深 意的選擇。土壤有著豐富、多層次、充滿著有機質的特性,並且充滿了都市的 碎屑。在他的詩句裡,動物、植物、城市裡生活的人、街道,在場景之間流 動、位移、遊走。節錄詩集其中一篇名為 Phase Shift 的詩句片段:

The street submits to echoes and foxes. In the morning
the dustbin men appear with their dayglo and intricate systems

in a place that could spend millions of years buried
and still blackbirds wake me up in spring,

in this city that reveals through crushed structures
that it is unlike melancholy, for instance.

第二本詩集 Fence(2015),以北極地區的斯瓦爾巴(Svalbard)群島為書 寫對象,詩意地探索島嶼的歷史、政治和極北地區的生態,並且將自身在島嶼 的經驗——行走、寄信、領錢、移動與所見的景觀相融合,如:

we held the northernmost disco on the Noorderlicht
dancing to Talking Heads
now the northernmost fence

第三本詩集 Plastiglomerate(2020),Plastiglomerate 指的是一種在海岸線 形成塑料珠狀團塊,在高溫(可能是由於人類的篝火所致)之下岩石、砂礫、 貝殼等與塑料融合,成為一種聚合物,被認為是人類世的象徵。詩集的名稱直 指了 Tim Cresswell 所關心的主題,人類對於地球所造成的影響。他的詩句揭露 了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事物和習慣,但敘述的口吻卻不是嚴厲,而是帶有人道 主義式地關懷,淺淺地點出現象:

The cod have long gone but now there’s oil’ he tells us as he observes this new place where ‘everything’s
different, or the same  just five degrees askew.

Tim Cresswell 提出的地景理論

地景(landscape)一向是人文地理學家重要的分析工具。何謂地景?地景 結合了局部陸地的有形地勢(可以觀看的事物)和視野觀念(觀看的方式)

(Cresswell, 2004)。針對「地景」的概念與使用,歷來人文地理學家有過不少 討論,立基於眾多前行者之後,Tim Cresswell 拋棄傳統的地景觀,並提出「實 踐的地景」(landscape of practice)這個概念。

他於 landscape and the Obliteration of Practice(2003)這篇文章說明了這個 概念何來。開頭寫道,地景是個太常被使用的詞彙,處處可見 the fantasy landscape 或 the changing leisure landscape,並且廣泛地被各領域使用,無論是 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 landscape analysis,或是泌尿科醫生口中的 changing landscape of bladder augmentation。且地理學或其他領域在使用地景這個詞彙 時,都隱含了「地景」是經由觀者站在一個權威性的位置,去看見可以被「看 見」的事物——換句話來說,地景是觀者位居其外的觀看,而視覺(vision)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景一詞的意涵在長期的使用下看似已經固定,此時再提出的「實踐的地 景」是什麼?借用 Raymond Williams 提出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理論,感知是屬於個人、會變動的,而結構為社會共有的、是固定 的,但事實上,人的感知和社會的結構並不總在光譜的兩端,感知會形塑社會 結構,結構也會模製個人的感知,兩者的意涵是互相生產的。Tim Cresswell 指 出,「地景」與「實踐」的關係也是如此。相較於地景一詞的固定性,實踐

(practice)的概念卻是動態的、持續的改變和不斷的協商,「實踐」已經被社 會與文化理論視為對「代表性」的對抗方法。在地景與實踐的意涵互相生產 下,「實踐的地景」是鬆動既有地景觀念的一個嘗試。

  • 視線(vision)傳統

在討論實踐(practice)這個概念之前,等先回到地景的研究傳統——視線(vision),才能理解 Tim Cresswell 談這個概念時的脈絡。「地景作為觀看方 式」(ways of seeing)是過去百年來人文地理學家在討論地景時的一個核心概 念。最早是由 Carl O. Sauer 與其所領導的柏克萊學派(Berkeley school)所提 出,活躍於二十世紀初期的 Sauer,面對當時盛行的「環境決定論」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認為環境決定了人類的行為),提出了地景是由 文化所創造,並認為無論是地景或文化,都是可被地理學家「發現」的,地理 學家的任務則是試著為這些地景裡的物質進行觀察和描述。

1970 年代以降,地理學家又為「地景作為觀看方式」的概念加入人類的思 想(Meining 1979;Tuan 1977;Relph 1976),以及受馬克思影響而關注物質生 產與背後的意識形態,將地景視為一個「帷幕」(Cosgrove 1984 1985 1987; Daniels 1990 1993;Olwig 1984),或著新文化地理學認為地理景是可以被閱讀 的,地景是合成物,由被文化形塑(Duncan , 1990)。其他亦有如 Donald Meining 的十種地景經由觀者「觀看—思考」而被創造的方式。儘管無法一一 列舉,但都顯示了視線與意識型態,在地景創造裡的重要角色。

  • 實踐(practice)

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鱗次櫛比的大樓、現代化的街道相繼出現,「地

景」一詞所涵蓋的景象也與過去認知的越來越不同,地景不斷地在變化、調 整,沒有一定的框架,也不曾被「完成」。也因此,過去曾經提倡從高處「閱 讀地景」(studying from the air)的 J.B. Jackson,也轉換視角,成為在地景內 的觀察者,他不滿於過去將地景限縮為人的感知,或是成為一種旁觀視線下的產物,相反地,他認為地景是由住在地景裡的人們的日常實踐,他個人透過進

入地景(以摩托車與卡車)移動觀察,把視線也作為日常實踐的一部分(Jackson, 1988)。

地景的實踐,除了有 J.B. Jackson 透過進入地景、進行觀察外,地理學家 David Seamon 則借用了 Merleau-Ponty 的現象學的身體觀,指出身體的移動性 是了解地方的要件。人們的日常移動行為:走到信箱收信、開車回家、倒垃圾、從抽屜拿出剪刀⋯⋯,身體彷彿有主體性(body-subject),他稱之為「身

體芭蕾」,當這些行為在日常裡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就形成了「地方芭蕾」,產生了生活在地方的節奏感。類似的概念也見於 Tim Edensor 的著作 Tourist at the Taj,泰姬瑪哈陵的地景是在遊客的行走、凝視、攝影、記憶中被 實踐的。實踐的意涵不僅於此,David Matless 在 Landscape and Englishness 一 書中,提出在公民性之下,「人們會選擇在地景裡做出的『合宜』舉動」,地 景的實踐也納入了「道德的地理」。

在視覺傳統與實踐之後:Doxic Landscape

實踐(practice)的概念看似比視線(vision)更動態,但 Tim Cresswell 認為只談實踐,遺漏了一些事情,就是看似出於身體主體的動作,都是在「結構 化理論」之下。我們的行動由我們的結構所決定,也不完全是自由意志的產 物。就此,他提出 Doxic Landscape 的概念。

Doxic 一詞來自 Pierre Bourdieu 的 Doxa——一個社會公認、理所當然的真 理,看似毫無疑問的 Doxa,其生成來自於社會的形塑。將地景的概念套用於 此,Doxic Landscape 指的是一種社會實踐下的環境(practised environment)。 因此,地景不只呈現物質文化,地景也是一種社會再生產的過程,而社會再生 產過程涉及物質、意識、行動和思想之間的相互連結。

回到地景理論本身,Tim Cresswell 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家的挑戰是,地景 是活的、是實踐而來的,地景從不曾被完成,更無法輕易地被框起或閱讀。

結論

儘管未能一一盡讀 Tim Cresswell 的每一本著作與論文,但將他迄今的著作 做概括性地整理,會發現他從地方(place)與移動性(mobility),以及在地景 的討論裡,都處理著類似的議題——即看不見的社會建構,是如何形塑了我們 的日常生活,一再提醒讀者們,所見的世界並非理所當然的。從第一本著作 In Place/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從地方的概念延伸至

「地方是被社會關係所建構的」,引用了 Pierre Bourdieu 提出的 Doxa 概念。在 The Tramp in America 書中考察了「流浪漢」的形象如何被社會所生產,再從流 浪漢所帶來的威脅感,回頭審視人們這樣的恐懼是從何而來。在地景的討論 上,提出了 Doxic landscape 的概念,他認為地景是經由實踐而來,但這些實踐 裡,也蘊含著社會的規訓。

對於所見的世界抱持著懷疑,無論是地景或人事物,具體而微地透過案例 與地方去呈現預想的理論框架,這麼做的同時,學術的概念與生活並不遙遠。 Tim Cresswell 的書寫風格平實,也出版了如 Place: An Introduction Geographic Though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等為地理學概念作一統整性的書籍, 除了學術書籍外,他也寫詩,把地理學的概念與關懷,融入詩句裡。從這些作 品裡面,可以看出他以社會為書寫對象的企圖。去年 12 月底,Tim Cresswell 在期刊 Mobilities 上,寫作了以 Covid-19 為題的文章3,對於如何評估後疫情時 代的移動性提出了討論。不讓所關心的概念停留在固定議題內自體循環,而是 嘗試與世界對話,我想,Tim Cresswell 會是這個時代裡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地理學家之一。

 

Tim Cresswell 學經歷與著作

學歷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Bachelor of Arts.Geography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ster of Science.Geography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Doctor of Philosophy.Geography

–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Doctor of Philosophy.Creative Writing

經歷

–      Professor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 (1999-2006)

–      Professor of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Department ofGeography,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2006-2013)

–      Associate dean for faculty affairs in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History, and Director for public humanities of Northeastern Humanities Cente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13-2016)

–      Dean of Faculty and Vice President for Academic Affairs, Trinity College(2016-2019)

–      Ogilvie Chair in Human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19-)

著作(書籍)

1. Tim Cresswell, In Place/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6.
2. Tim Cresswell, The Tramp in America, London: Reaktion, 2001.
3. Tim Cresswell and Ginette Verstraete, Gendered Mobilities, Amsterdam:Rodopi, 2002.
4. Tim Cresswell and Deborah Dixon, Engaging Film: Geographies of Mobilityand Identity,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2.
5. Tim Cresswell, Place: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2004.
6. Tim Cresswell, On the Move: Mobility in the Modern Western World, England:Routledge, 2006.
7. Tim Cresswell and Tanu Priya Uteng, Gendered Mobilities, Surrey: Ashgate,2008.
8. Tim Cresswell and Peter Merriman, Geographies of Mobilities: Practices,Spaces, Subjects, Surrey: Ashgate, 2012.
9. Tim Cresswell, Geographic Though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Jersey:Blackwell Pub, 2013
10. Tim Cresswell, Soil, London: Penned in the Margins, 2013.
11. Tim Cresswell, Place: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New Jersey: Blackwell Pub,2015.
12. Tim Cresswell, Geraldine Lay and MikaëlLemarchand, Ne pas dépasser la ligne!Fabrique des identités et contrôle du mouvement dans les lieux de transit, Loco,2015.
13. Tim Cresswell, Fence, London: Penned in the Margins, 2015.
14. Tim Cresswell, Maxwell Street: Thinking and Writing Pla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15. Tim Cresswell, Plastiglomerate, London: Waterstones, 2020.

參考文獻

  1. Merriman, Peter & Revill, George & Cresswell, Tim & Lorimer, Hayden & Matless, David & Rose, Gillian & Wylie, John. (2008). Landscape, Mobility, Practice.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2. Cresswell, T. (2003). Landscape and the obliteration of practice. In K.AndersonM. Domosh, & S. Pile 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 (pp. 269-282). SAGE Publications Ltd.
  3. Cresswell, T. (2015).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4. Cresswell, T. (2020): Valuing mobility in a post COVID-19 world, Mobilities.
  5. 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網路資源:

  1. https://www.trincoll.edu/NewsEvents/NewsArticles/pages/TimCresswell.aspx
  2. https://pure.royalholloway.ac.uk/portal/en/persons/tim-cresswell(7d41a2c8-6df1-413f-9b67-892b73b00697).html
  3. http://www.pennedinthemargins.co.uk/index.php/2013/05/soil/
  4. https://www.caughtbytheriver.net/2020/07/plastiglomerate-tim-cresswell- review/
  5. http://www.pennedinthemargins.co.uk/index.php/2015/09/f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