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頤(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

「孤獨」或許是許多博士生們共享的感覺。當然,學術本來就是孤獨的,但是,學術也有交流、分享、討論等社群性質。要成為學術社群的一員,發表是必經的過程,卻也是許多包括我在內的博士生們共同遇到的門檻。雖然「講清楚」是學術訓練的基本要求,但是從研究到投稿整個過程,人人皆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說也說不清,只能不斷的嘗試,試圖逐漸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然而,許多人或許就在這個過程停滯甚至被恐懼或孤獨給吞噬。

就好像本次工作坊的導師Dr. Xaq Frohlich在「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的音樂中說著他某篇文章漫長的投稿、退件、再重新投稿的故事。Frohlich最後成功頭上了一流期刊,乍聽之下,這是令人熟悉的、鼓勵人永不放棄的故事。儘管Frohlich在分享中說他經歷了許多這種勵志故事必得出現的寂寞、憂鬱、挫敗、自我懷疑……。但是從期刊編輯的角度,那篇文章其實只差臨門一腳──但孤獨的投稿人永遠不會知道。

KAIST-EASTS-SHOT寫作工作坊其目的正是試圖幫助博士生們跨越那道從寫作到出版、或者如主辦人郭文華教授所說「從conference paper到publication」之間的那道鴻溝。這次工作坊是由東亞科技與社會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EASTS)、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科技史學會(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SHOT)共同舉辦,工作坊聚集了來自臺灣、韓國籍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為研究主題的研究生們,在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於首爾舉行。

這次工作坊的重點,是在短短三天內讓大家試著用不同的視角來理解學術或是寫作到底是什麼。在參加之前,我通常想像的投稿經驗,大概比較像是日本動漫情節,主角們頭破血流地不斷地被打倒又不斷地站起來投稿。但回歸現實,自己當然沒有主角光環、無窮無盡的意志力或是橡膠般的韌性,所以……打趴了就真的打趴了……。我想這次寫作工作坊想要告訴我們這些臺灣、韓國學生們的,是試著換個方式去理解自己、理解學術界做為一個社群、理解期刊裡面的眉眉角角、理解讀者,並期待著我們從這種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得到一點點動能以及work smartly 的技巧繼續往前 try, try, and try。

Prof. Chihyung Jeon

圖1 主辦人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Chihyung Jeon教授

在同儕與自我觀察中界定自己的職涯與研究

做為一個學術老菜兵,有一句聽到耳朵快要長繭的話是這樣講的:學術是團體作戰。但在這樣強調之餘,我們也不時捕風捉影地聽到各種學院升階審查中是以個人成就為評判標準,就像研究生最怕被問到的「你」今天寫了多少字、「你」還有多久畢業、「你」發表了幾篇「埃」。有時候不免有點搞不清楚狀況:我到底是單兵還是團體作戰?不過在歡迎晚宴上,或許是因為同屬STS社群、同屬博士班學生(僅韓國有兩位碩士班學生,其餘11位學生都為博士班),加上主辦單位強迫把我們三個總會不由自主擠在一起的臺灣學生強迫分開的安排下,我們開始試圖認識了一些關注或是不盡相同,但是能夠開啟對話的韓國年輕研究者。雖然這點很難說能夠具體轉化成什麼寫作資源,但是這樣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透過他人來界定自我的歷程,我可以透過閱讀、對話、討論,知道這些韓國學生做什麼,並重新對照出我自己做了什麼。

11日晚上,我們首先在線上參與由瑞典林雪平大學Dr. Catelijne Coopmans所帶領的學術諮商工作坊。Coopmans的帶領目標是讓參與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在學術工作中的自己。她以土、水、火、風為架構,試圖讓參與者能夠更認識自我在進行學術工作時所展現的長處與短處。Coopmans的帶領方式是先在事前要我們思考在學術寫作中感到得意與感到掙扎、痛苦的部份。但是,她並不是以類似面對面諮商的方式直接帶領我們探索問題,而是開始以代表土、水、火、風四種不同工作性格的肢體動作讓我們先去從感覺(而非思考)去認識自己對於什麼樣的性格是(1)喜歡、(2)渴望、(3)排斥的。這裡有一個小細節是Coopmans並未先解釋土、水、火、風,而是先帶領我們做身體動作,再問我們感受,最後才是解釋這背後的分類與意含,同時在每一個性格動作與感受分享後,都有一個兩人小組的討論。相關資訊可以參考Coopmans的線上諮詢網站

Coopmans的諮商活動相當有啟發。活動中提供了四種重新看待自己、自己的學術工作活動的角度。這些視角有助於我自己在遭遇困境時,提醒自己不是只有一種態度來面對學術工作,或許還能減少去責怪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規訓、不夠熱血、不夠懂得應變、不夠有彈性……的時間。或許未來能夠更有彈性地面對工作困境。

演講課程:寫作、投稿、審稿、找工作的各種眉眉角角

第二天(12日)是密集的工作坊正式課程。主辦單位安排的方式是三組「演講-小組討論」。演講主要是由與會的資深學者從不同角度來討論投稿這件事,小組討論則聚焦在學生們會前交出的5000-7000字英文草稿。 首先登場的是香港科技大學Dr. Jenny Leigh Smith教授,她強調投稿過程也是建立自己學術職涯的過程,而挑選什麼樣的期刊就涉及了你會被辨識成什麼樣的學者。儘管許多人認為這似乎意謂著必得追求一篇發在一流期刊上的創業名作,Smith卻要我們先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想當什麼樣的學者?」這裡除了投稿一流期刊可能面臨的修稿、退稿與時間風險(Time is crucial!)外,也包含自己到底適合在什麼投稿環境中開展自己的學術生涯(多找和自己像的人討論)。此外,她也細緻地分享了對於博士生的建議,包括應該怎麼列CV、應該要勇於讓自己被看見、應當重視寫作的時間(要建立時間感,如:投稿回覆時間在1年內是很快、1年半算是正常、2年不算太差)等建議。還有她做為一個審查新進人員的資深學者,他認為申請工作的人盡量具備與避免踩到的雷等。

 

Prof. Jenny Leigh Smith

圖2 香港科技大學Jenny Leigh Smith 教授

 

第二場由Dr. Xaq Forhlich主講自己漫長投稿過程中的經歷,或者,應該怎樣在這樣的漫漫長路中活下來。Forhlich的做法是盡量把寫稿歷程拆解為機械化的技巧(mechanical tricks)──而不是只仰賴靈感在工作。或者,Don’t get it right, get it done ──寫作是把這些工作、機制與作品做完,如此而已。他這邊提到一些方法,包括找已出版文章當樣本、列出大綱、short powerful sentence first、少用大字(例如,如果可以說ways of knowing,為何要說epistemology?)、把自己的草稿逐句用不同顏色標記起來以發現自己當時沒發現的寫作錯誤(例如句子太長)。此外,Forhlich認為寫作是可以找人一起工作的,他除了提到我們常聽到的shut up and write 團體、找有類似研究主題的學術同裁一起開讀書會、討論彼此的寫作大綱外,還提到我們可以勇於把草稿拿給和自己處理不同主題,但是能做個好讀者的同裁。因為這種人不會有我們對自己研究主題那些千頭萬緒的心情,反而可以冷靜的告訴你哪些資訊對一般讀者來說重要、哪些其實只是枝節,讓你鼓起勇氣修改它們。

Prof. Xaq Forhlich

圖3 美國奧本大學Xaq Forhlich 教授分享漫長投稿歷程

第三、四場由Hyungsub Choi(崔亨燮)和郭文華教授主講。崔教授同樣分享許多個人化的寫作技巧(但是不一定要綁在「寫」的動作上,雖然所有老師都強調每天都要摸你的論文)。和Forhlich教授建議的一樣,崔教授說他會把一本好小說放在附近,揣摩他的寫法(Forhlich在諮詢時間建議STS研究者可以多參考科幻小說,看看小說家怎樣介紹一個陌生的世界給讀者),以及「大聲唸」出自己的作品。此外,崔教授非常強調(科學)史家就是寫故事的人,所以他會不斷地去試著安排自己的資料與文章內容看看怎麼樣可以說出一個好故事。而郭文華教授則以EASTS期刊為例,說明期刊的設立理念、營運狀況,以及非常實用的收稿、審稿、修稿流程。

 

Prof. Hyungsub Choi

圖4 首爾科技大學Hyungsub Choi 教授

 

郭文華教授

圖5 陽明大學郭文華教授介紹EASTS期刊

諮詢時段:寫作與各種疑難雜症診斷

除了上述五場從身心、職涯、寫作技巧、期刊編輯等不同角度切入幫助研究生認識學術與出版工作是怎麼一回事外,本次工作坊也穿插著三場各一小時的諮詢。分別以小組為單位主題式地檢視組員們的(1)文章布局、(2)論證、(3)段落行文。第三天則還有一場一對一的面談,讓參與學生與導師個別討論任何與學術生涯有關的問題。就前兩場以學術寫作為核心的討論中,我自己收到的建議最值得一提的或許是在拼命鋪陳自己有的資料時不斷地自問so what、或者以…suggest that _________的句型去逼迫自己超越資料開啟分析。另外,就是要不斷地去想到底有什麼可以讓讀者覺得興奮、值得提起注意力的地方,這包括行文方式以及讓文章對話的對象增加等等,這都是在避免過度沉浸在自己的資料細節中忘記寫作的用意之一是對話。崔教授則提到這種有論點的句子都要在段落第一句寫清楚,如果寫不好第一句,那可能表示還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最後,個別諮詢的部份是最難在議程中看出價值,但也是最受用的安排。就如同孤獨的寫作總是會想太多一樣,從研究生自己的視角看寫作與學術界也有很多的疑惑或是質疑,這部份我在個別諮詢的過程中確實對翻譯出版、履歷布局等部份獲得許多幫助,唯一的遺憾大概是問題很多,時間永遠不夠問。

最後,我想在這次工作坊中得到的,是從上述各式各樣的課程和交流中,定位出自己和自己作品的位置與可以努力的方向。博士生涯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迷失自己、迷失研究方向或許都是常態,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讓其它國內博士班學生能有類似的機會參加這樣的工作坊。

謝詞

感謝Chihyung Jeon (全致亨)教授團隊對工作坊的整體籌劃與執行。感謝杜文苓、郭文華教授以及王安琪、張廷碩在參與工作坊前後的支持、協助、陪伴。特別謝謝EASTS期刊同意把本篇心得轉登在《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上。也感謝主編洪伯邑教授的邀稿。特別感謝許益湉在過程中的各種協助。